中新网兵团新闻7月4日电(张涛)2020年,带着组织的重托、同事的祝福、年迈父母的叮咛以及妻儿的依依不舍,援疆医生徐雄平踏入万里之外的南疆,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下称“阿拉尔医院”),开始了值得他终生铭记的援疆工作。
援疆梦 兵团梦
戴着一幅眼镜,交谈时带着和煦的微笑,沉思时严肃认真,拥有着“阳光大叔”和“睿智男人”形象的徐雄平总能给他的患者带来一种力量:“有我,放心。”
来疆之前,徐雄平在台州市中医院任党委书记,在管理岗位上,他并没放弃自己的专业,既是医疗管理行家又是专业技术能手。他擅长中医脾胃病、中医调理和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20多年的临床经验,从他的话语总能体现出“医者初心”的坚持和对患者仁爱的情怀。
去年春节后,本该入疆的徐雄平因为疫情不得不暂缓脚步,但他的心早已飞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当得知师市援鄂医疗队防疫物资紧张,他主动协调台州各方,为医疗队送去了急需的防疫物资和常用药品。
“组织同意我援疆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名‘兵’。” 为了当上这名光荣的“兵”,徐雄平期待了许多年。18年前,台州选派援疆干部人才时,他曾报名,但没有被批准。之后,徐雄平一直努力锻炼自己,时刻为援疆做准备,这次台州“组团式”医疗援疆中需要中医人才,他终于圆了这个援疆梦。
家里人都知道徐雄平的“援疆梦”和“兵团梦”,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也在去年如愿考入湖北一所武警学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兵。
“儿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这里面可受了我不少影响和指导。”徐雄平自豪地说。
带队伍 搭桥梁
入疆当天,徐雄平第一时间来到阿拉尔医院,了解中医建设情况,对师市中医基础、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育根究着实。
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专科护理队伍力量欠缺,教学人才急需提升……短短几天,徐雄平通过“望、闻、问、切”,很快摸清了阿拉尔医院中医学科的发展情况。
针对不足与短板,徐雄提出台州市中医“组团式”援疆方案,对师市中医学科建设总体设想和台阿中医学科远程结对援助做出了详细计划。
徐雄平认为,师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现有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培养本土中医药骨干。其次,用好浙江中医药资源,台阿积极进行学科结对,加强远程交流,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传帮带”是一名援疆医生的职责所在。本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思想,去年7月中旬,徐雄平受委托牵头成立援疆中医+康复专科联盟,联盟骨干由6名援疆中医专家组成。
联盟成立后,徐雄平负责指导联盟中医药专家团队开展工作。目前,该联盟已发展到拥有本地中医和康复人才51人,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交流6次,举办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2期,业务培训212人次,技术帮带87人次。
为使台阿中医交流常态化开展,一年来,徐雄平多次带领师市中医人才赴台州进行中医技能交流学习。
今年4月,在徐雄平积极沟通协调下,台阿两地卫健委成功签订有关卫生合作协议。即将结束援疆之际,在台州援疆指挥和徐雄平的积极推动下,6月24日,台州骨伤医院与阿拉尔医院骨伤开展学科合作,首开大型民营专科医院与师市公立医院进行学科合作的先河。
一家人 情永在
援疆一年多来,徐雄平同众多职工群众成了好朋友,这些职工群众甚至称他为“大哥”或“小弟”。
每次去基层团场义诊,找徐雄平看病的职工群众人最多,而他也常常最后一个结束义诊。
“这些职工群众,大多都成了我的‘亲戚’,他们的淳朴、好客常令我感动。”一年来,徐雄平深入团场、社区,积极参加各类医疗活动,送医送药到基层,服务师市患者,同时也传播着医者大爱。
“中医的根在基层。”徐雄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医25年,有20年扎根在基层,这也造就了徐雄平热爱基层群众,心系百姓健康的情怀。
在师市基层义诊也带给他众多“得意”和“自豪”。“去年9月26日,我们援疆医生在托喀依乡二队开展义诊,为百位各族群众服务,央视对此次活动还作了报道。”徐雄平提起这事满脸笑容,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露脸”。
最值得徐雄平自豪的是,在他和中医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尔医院中医科硬件设施项目建设已完工,今年9月下旬开始逐步恢复收治中医科住院病人,阿拉尔医院国医馆也在6月开始全面正常运行。
6月30日,徐雄平结束援疆,正式返乡,心中充满不舍的他说:“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里的各族人民。我会继续为台阿两地中医药交流尽心尽力,这是我一辈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