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权:枣园“智”变增收记
近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八连职工陶权的枣园,他正在用手机拍摄红枣长势的视频。这60亩的枣园,如今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田”。从传统施肥到生态有机,从凭经验种地到靠科技增收,在陶权的“科技账本”里,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密码。
“去年40亩枣树地施了辅酶酵素后,亩产多了40公斤,裂果率降低了15%,收购价每公斤也涨了2元,增收1.6万元。”陶权蹲在枣树下,扒开土壤:“看这根系周围的土壤,以前板结得像砖块,现在松软得很。”这位有着十几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如今成了连队里的“科技明白人”。
这些改变都始于2024年。当团场推广辅酶酵素技术时,陶权第一个报名试验,“起初心里像打鼓,怕花了钱又没效果。”
陶权指着手机里的对比图:左边是传统施肥的枣树,落花落果多;右边是用滴灌精准施了辅酶酵素的枣树,挂果多且颗粒饱满。“每亩地能少施20公斤化肥,不仅成本降低了,产量也提高了。”
“现在,枣园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坐果率提高了10%。这不是简单的肥料替换,而是整个种植模式的升级。”陶权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辅酶酵素的施肥周期、土壤pH值变化等数据,“现在种地得靠数据说话。”
陶权的枣树能喝上“科技营养液”,源于团场构建的绿色循环产业链。2024年,红星二场一连联合企业成立新星市绿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养殖场粪污通过辅酶酵素技术转化为有机营养液,形成“养殖—研发—生产—种植”的闭环体系。
“以前养殖场粪污处理是难题,现在成了香饽饽。通过微生物发酵和酶解技术,每吨粪污能生产1.1吨营养液,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为农田提供了生态养料。”该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建明说。据了解,该系统每年可处理养殖废弃物2万吨,生产有机营养液2.2万吨。
公司技术人员会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定制配方,通过滴灌精准施用营养液,枣树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都得到满足。“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不一样了,水肥一体、精准滴灌,像给枣园装上了‘智慧大脑’。”陶权笑着说。
如今,陶权的枣园成了连队的“科普课堂”,每逢农忙时节,周边职工群众都会来取经。“你看这枣花,开得密、坐果稳,都是辅酶酵素的功劳。”陶权指着树上的红枣说:“今年60亩地全用上了营养液,预计能多收2.4吨红枣,按市场价算能多挣3万元左右。”
当科技因子深度融入田间地头,新质生产力便转化为职工群众增收的真金白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阳光下,枣叶闪着油亮的绿光,正如陶权眼中对丰收的憧憬。(王晓燕 李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