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一新区是以发展现代产业为核心的城市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兵团五一新区,是兵团第十二师积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优化产城布局的重大举措,是十二师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
近年来,兵团五一新区强势崛起,蓬勃发展,让我们透过《第十二师兵团五一新区总体规划》,全面了解一下这里吧!
规划基础
规划背景
新时代,为全面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发展总目标和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战略要求,率先实现兵团作为“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兵团党委决定规划建设第十二师兵团五一新区,要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要科学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因此,十二师兵团五一新区的设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等三个团场全域。
规划面积:181平方公里。
现状概况
第十二师兵团五一新区位于乌鲁木齐市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东部、北部与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接壤,距地窝堡国际机场5公里;南与乌鲁木齐市经开区相邻,距乌鲁木齐南站(高铁站)约8公里;西部与昌吉市隔头屯河相望。
兵团五一新区周边20公里半径内分布着乌鲁木齐国家级高新区、乌鲁木齐国家级经开区、昌吉国家级高新区等诸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优质要素资源充分聚集。
兵团五一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总体要求
发展定位
兵团五一新区的总体定位为体现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服务全兵团、拴心留人的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区。
新区发展贯彻第十二师“首善之师、融合之城、宜居之区、产业高地”的战略定位。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对外交通便捷高效,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高端高新产业引领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新区格局显现。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兵地融合、绿色生态、智慧高效、宜居宜业宜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国内一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聚集,现代产业体系成熟,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具有全国乃至中亚地区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区。
发展策略
突出文化元素,体现兵团精神。
双港引领,产业升级。
加大向西开放力度,面向中亚。
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集聚人口。
协同发展,有机融合。
实施环境共治,共保头屯河廊道。
推动兵地融合,设施共建共享。
生态优先,蓝绿交融。
加强生态保护,构筑安全格局。
贯通新区水系,构建蓝绿空间。
构建协同有序的空间布局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构建兵团五一新区融入区域的空间发展结构。
实现兵团五一新区与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在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率先对接。
推动功能和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布局。
形成兵地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
“三中心”即兵团及十二师行政经济科技教育中心、文旅康养中心、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两带”即头屯河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带和东坪大道临港产业带。
“三轴”即乌昌大道服务发展轴、乌奎物流产业发展轴和苏州路商贸产业发展轴。
“五组团”即综合服务中心组团、现代物流商贸组团、临空创新组团、头屯河组团、临港工业组团。
形成城乡协同的空间用地布局
兵团五一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9557公顷。
为形成现代化新城区,体现兵团拴心留人的作用,规划居住用地245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0.31%。
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工业用地112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3.91%。
实施“山水融城、绿廊联城”的规划策略,构建“田野公园+社区公园+小游园+绿化廊道”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500米见绿,1000米入园”的绿地布局。
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416公顷。
完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布局,构建低碳绿色市政。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67公顷。
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强化与乌昌两市的交通衔接
推进兵团五一新区高效融入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圈,实现乌昌一体化发展,通过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等方式,将兵团五一新区融入乌昌1小时通勤圈。
强化兵团五一新区交通枢纽组织能力,结合城区规模增长和商贸职能的完善,优化兵团五一新区客运枢纽布局。
发挥兵团五一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铁路货运站及对外交通干线,促进货物运输多式联运发展。
优化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格局
结合城区空间拓展,重点贯通团场间、团场内道路交通,优化跨越铁路、高速通道,构建内畅外达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形成“11横7纵”的城市主干路网。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构建层次分明、线网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
按照对接区域、模式融合的思路,结合相关轨道线网规划,推进兵团五一新区与乌鲁木齐、昌吉轨道交通互联成网,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轨道交通网络。
优先配置公共交通资源,保障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高效性,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
满足兵团五一新区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功能层次完善、干支分明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建立慢行交通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和提倡绿色交通出行,构筑与新区空间相适应、与公共交通衔接良好的高品质慢行系统,实现新区交通协调发展。
完善静态交通设施
强化城市开敞空间、地下空间的利用,缓解兵团五一新区高强度开发、人流密集地区停车供需矛盾。
构筑融入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尊重新区现有自然生态要素,系统性构建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建设森林绕城、蓝绿穿城、水系融城的生态新区,形成“一心、一带、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 “一心”:万亩绿心。
🚩 “一带”:头屯河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带。
🚩 “三廊”:由农田绿带、城市组团的外围绿地共同组成的三条绿色廊道。
完善蓝绿休闲体系
🚩 结合新区范围内的农田、林地构建生态绿色空间,利用现有基本农田打造田野公园,提升城区生活与环境品质。
🚩 梳理现状水网,形成贯通的水网体系。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 开展水环境治理。
🚩 开展大气环境治理。
🚩 开展声环境治理。
🚩 开展土壤环境治理。
塑造兵团五一新区整体风貌特色
风貌特色定位
🚩 打造“大气、大美、大同”的兵团五一新区整体风貌特色定位。
🚩 建立“扬国风而蕴军魂,辩轴向而融虚实”的兵团五一新区轴线序列。
🚩 塑造相对规整、整齐统一的城市肌理,形成运行高效的城市地块划分。
总体风貌格局
🚩 构建“塑核聚气、绿廊为脉、绿道织网、缤纷片区”的总体风貌格局。形成“一心、一带、三轴、九廊、九片区”的风貌格局。
🚩 结合片区主导功能与建设特色,划分九大类风貌管控区。
——滨水生态商业风貌区
——现代都市生活风貌区
——生态田园人居风貌区
——风情小镇人居风貌区
——现代产研一体风貌区
——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
——临空产业景观风貌区
——临港工业景观风貌区
——现代物流产业风貌区
城市天际线管控
🚩 建立新区天际线节奏管控体系,实现天山屯水、蓝绿入城。
🚩 建立整体平缓、局部错落的建筑高度管理体系。
🚩 合理放开综合服务中心组团标志性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区城市设计控制
🚩 确定核心区范围为西至头屯河,东至屯垦路,南至北疆路、乌昌快速路,北至中山路、团结路,用地面积为16.23平方公里。
🚩 确定核心区“一心、一轴、一廊、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管控格局。
🚩 实施节点靓城行动,做精做美特色空间。
微观城市设计引导
🚩 打造公共艺术重点分布区。
🚩 打造公共艺术重点分布街道。
🚩 合理布局城市小型主题雕塑。
🚩 重点突出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高层建筑与重要公共建筑物与城市雕塑等特殊构筑物,鼓励进行装饰性的照明设计。
🚩 强化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建筑立面的整体协调性,设置分区控制。
🚩 鼓励能够体现兵团气质与地域特色的广告招贴设计。
培育外向型临空临港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产业选择
兵团五一新区
🚩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林果园艺业;
🚩 第二产业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及安防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医药制造业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展开;
🚩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金融、空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临空产业发展方向
🚩 发展临空制造业,打造临空智能制造业集聚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以龙头企业培育和配套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核心关键技术为切入点,推进优势传统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品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整体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 面向中亚地区,发展临空服务业,打造高端服务业临空集聚区。以航空服务业产业集群、国际交往服务业集群、医疗康养服务业集群为主体,构筑临空服务业体系,提供科研、技术、人才、金融、商务办公等综合产业服务,做好国际商务服务,打造空港国际枢纽服务基地、国际交往服务基地、医疗康养服务基地,以及产业创新服务基地。
临港产业发展方向
以陆港为依托,促进陆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凸现兵团五一新区与乌鲁木齐市的功能分工与协调,着力发展临港物流业、临港延伸制造业和口岸经济服务业。
产业空间布局
🚩 五一农场地区。以服务业为主体,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 三坪农场地区。发挥拥有综合保税区,临空港、陆港优势,物流业与制造业双驱并进。
🚩 头屯河农场地区。依托已有商贸产业基础,进一步建设完善专业市场,有序发展商贸物流业。
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 布局新区级综合服务中心1处。
🚩 布局15分钟生活服务中心10处。
🚩 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
建设有影响力的重要服务设施体系
🚩 保障兵团五一新区公共服务职能落位。
🚩 建立符合高端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合理布局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构建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 建设完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
🚩 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 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 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
产城融合的住房保障体系
🚩 完善各居住组团居住功能,优化和完善居住环境。以15分钟生活圈为标准,将兵团五一新区划分为10个城市居住区。
🚩 健全以人为本可持续住房供应体系。突出住房居住功能,建立双轨制、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
🚩 构建产城融合职居平衡住房空间格局。增加产业社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加就业岗位,适度增加住宅用地。
🚩 加强多渠道、多层次保障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优先在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活动中心、就业中心周边布局,方便居民生活、工作和出行。
🚩 提升住区建设品质。推进住房建设标准化、智能化,提高住宅装配成套化率。
🚩 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增改并举”推进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提升。
🚩 有序保障住房用地供给。规划住宅用地主要分布头屯河沿岸、五一农场、屯坪路沿线、头屯河农场场部周边等空间。
营建绿色智慧基础设施网络
高效循环的水资源利用
🌟强化用水总量约束,提高用水效率
坚持节水优先、优水优用,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节约用水制度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网络
规划以红岩水库为主水源,以五一农场地下水为应急备用水源,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作为补充。
🌟建设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
构建污水收集-处理-回用体系,完善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扩大再生水有效覆盖范围,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有效减少新鲜水资源消耗。
低碳安全的能源保障
🌟完善电力设施布局,保障新区供电安全
加强与乌鲁木齐和昌吉电网的融合,完善电网结构,提升电力保障能力。预计规划期末用电负荷为1100兆瓦。
🌟建设安全可靠的燃气供应系统
规划期末高峰时用气量约11万标立方米/小时,其中采暖用气需求7万标立方米/小时,调峰储气量需求30万标立方米。以西气东输二线昌吉分输站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呼图壁储气库天然气作为冬季的应急调峰气源。
🌟充分利用清洁能源,优化多热源结构
积极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形成气电互补的清洁能源供热形式。规划期末,规划区总热负荷预计达到2997兆瓦。
便捷的智慧信息网络
🌟提高通信安全可靠性,强化智慧通信系统
持续推进通信网络优化与更新升级,扩展互联网带宽容量,实现大容量光纤网络和5G等高速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规划在区域中心新建1座通信中心机楼,支撑通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智慧市政综合管理体系。
绿色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
🌟补齐环卫设施短板,强化分类收运管理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收运管理体系,实现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回用利用率达到40%。
建设韧性安全的防灾减灾体系
推进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建成“绿灰结合”的雨洪排放系统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
加强抗震避难体系建设
🌟增强建构筑物抗震防灾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积极与乌鲁木齐市共建共享,建立全覆盖、高可靠、高实时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强化灾害应急救援设施建设
三坪、五一、头屯河三个片区分别建设1处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并因地制宜配置紧急避难场所和其它固定避难场所,形成全域覆盖的避难场所体系。
构建消防安全体系
🌟构建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提升消防设施服务水平
消防站布局以接警5分钟内达到辖区边缘为原则,结合规划区人口密度、用地布局、消防重点单位等合理确定消防设施类型及消防站点位布局。至规划期末,规划新建1座特勤消防站,4座普通一级消防站,实现区内5分钟消防有效救援的全覆盖。
巩固人民防空网络体系
🌟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推动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在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人防要求,推动人防工程网络化布局。
健全灾害预防体系
🌟建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
🌟提升生命线工程抗灾能力
🌟统筹优化综合防灾空间布局
创新精细治理的政策机制
强化实施保障
🌟顶层设计统筹兵团五一新区各项协调、建设工作
🔺成立兵团五一新区党工委
🔺成立兵团五一新区工作委员会
🌟完善规划体系
合理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建立健全系统的监督机制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畅通外部监督渠道
🔺落实权责一致的行政原则
🔺建立健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制度
推进政策创新
🌟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实施制度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
🌟坚持兵团组织优势发挥维稳戍边职责
搭建信息平台
🌟构建兵团五一新区治理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与政务服务“一张网”的衔接,为兵团五一新区精治奠定技术基础
🔺重点将目前现有各部门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各自为政,信息采集交叉重复,缺乏共享效率低等问题。
🔺针对新区范围内的现有人地物,按照广州的“四标四实”进行统一入库。
🔺加强对未来新增基础信息的采集。
🌟在新区管理大数据平台基础上,实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稿件来源/今日十二师,资料来源/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