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兵团新闻6月8日电(吴师旗) 3600万只中华蟹幼苗跋涉万里,从上海崇明岛乘飞机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十二连500亩稻田“安家落户”。这是十六团今年实施的稻蟹共作模式、拓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试点项目。
据项目负责人黄兆华介绍,这批蟹苗是由上海崇明水产有限公司繁育,经杭州机场空运至阿克苏的,这次共引进了3600万只中华蟹苗。随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将这些蟹苗有序放养在500亩稻田内。

据了解,稻蟹共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模式,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
河蟹具有除草、除虫作用,可减少稻田农药使用,预防水稻虫害;河蟹的排泄物可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稻田养蟹不仅可以保证水稻的优质生长环境,又能保证河蟹的品质,实现种养双赢。
近年来,十六团依托塔河源水资源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原则,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品牌,实现“一团一品”新特色。发展的“稻蟹共作”就是该团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创新开拓 “一地双收”的致富路的新模式。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实现生态化种养模式,生长生产期内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稻米和螃蟹都是天然的绿色生态产品,产值增加1倍以上,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职工群众致富的一条好途径。”项目负责人黄兆华介绍说。
“稻蟹共作种养模式在南疆地区尚属首次,项目负责人黄兆华具有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稻蟹共作项目试验成功后,我们将作为十六团‘一团一品’项目在全团推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职工’的形式推进规模化生态种养,运用特色种养模式来做活现代化农业大文章,打造出十六团稻蟹共作品牌,带动全团农工多元增收。”十六团主管农业的团领导杜成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