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记二师三十三团“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张咏梅

2021-04-06 20:05:30 来源:中新网兵团
 字号:

  中新网兵团新闻4月6日电(胡俊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总工会副主席张咏梅,从事基层工会工作28年来,她以维护职工权益、竭诚为职工服务为宗旨,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书写出了依法维权、为民服务、扶贫帮困、抚慰人心的无悔人生,把温暖烘托出一个个人间大爱,为建立和谐团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狠抓工会建设

  工会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领导。多年来,张咏梅首先从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入手,做到大事由集体研究决定,保证了对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她充分发挥总工会委员的作用,充分信任、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她和班子成员之间经常交流谈心、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一班人同心协力,团结共事。她还建立完善了工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几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班子成员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现象,把总工会班子建成了一个为民服务、务实清廉,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领导。她还带领工会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广大职工群众办实事好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温暖,塑造了工会形象,深受广大职工群众信赖和好评。

  2011年,张咏梅被兵团总工会评为“帮扶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2018年被兵团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2021年3月,荣获“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三十三团总工会连续八年被第二师总工会评为先进工会,有四项工作获得兵团总工会先进;2013年三十三团总工会获得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2014年三十三团总工会获得兵团级“创建和谐小康家庭”先进单位,2015年三十三团总工会获得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坚持原则依法维权

  张咏梅始终把维权工作作为工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首要任务来抓。为确保团场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她组织工会干部成立依法维权督查小组,常年奔波在各个基层单位和建筑公司之间,严格督查各连队和建筑公司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取得了良好成绩,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好评。她还会同垦区司法局一同为农民工建立打工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管理,成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把日常援助与临时援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维权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多年来,张咏梅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讲情面,在履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中,她认真监督、检查两个合同履行情况,全力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签订集体合同的履约率、落实率达到100%,签订劳动合同率达到100%。通过平等协商,有效解决了工资、住房、人事改革、用工等重点难点问题。她还在基层单位规范完善连队民主议事、议政日、团(连)务公开栏等制度,解决了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保障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近年来,她建立了一个职工维权法律援助中心,21个职工维权法律援助站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站,不定时地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对违反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单位责令立即整改,切实维护了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时刻牵挂弱势群体

  张咏梅经常给同事们说:“关爱困难职工要像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时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她经常带头到基层连队走家入户,了解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始终把“精准扶贫”贯穿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底数精准、原因精准、措施精准。2011年,她组织工会系统人员为全团16个单位947户困难职工建立了档案,制定了详细的扶贫帮困措施。多年来,她扎实做好“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每年年初,她要求团、连两级工会人员与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从资金、物质、岗位、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使许多困难职工家庭走出了困境。截至2019年,全团解困脱困人员达942人。近年来,她积极与机关相关部门协商联系,帮助11名大专院校毕业后的青年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每年夏季酷暑期间,她代表工会为马路清洁工、执勤卡点、便民警务站等一线工作人员送去西瓜、绿豆、矿泉水等解暑慰问品。2019年,她带着工会干部为269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60.7万元,为5124名生活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107.96万元,为27户困难职工发放“爱心煤炭”,及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困难职工们深切感受到工会就是他们的“娘家”,激发了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作出新贡献的信心。(完)

(编辑: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