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发展加速,幸福升级
“二十五载正风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成立25周年”特别报道
原标题:军垦薪火传新韵 屯河画卷展宏图——头屯河农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巡礼
关于头屯河农场你了解多少?
1951年10月25日,新疆军区在头屯河东岸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头屯河八一机械化农场;1954年10月,划归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处直属头屯河农场;1955年,移交新疆八一农学院管辖,改名为新疆八一农学院头屯河实习农场;1958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行生产物资供应,由自治区农垦厅管理,人、财及党、政管理仍属八一农学院管辖的双重领导体制;1964年1月,自治区政府文件批复成立农垦厅乌鲁木齐西郊农场管理处,农场更名为乌鲁木齐西郊农场管理处头屯河农场,成为地方国营农场;1982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成为兵团和乌鲁木齐双重领导的农场;2000年11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更名为兵团农十二师,农场亦更名为兵团农十二师头屯河农场;2001年2月,兵团党委、乌鲁木齐市委共同撤销乌鲁木齐市农垦局,农场隶属兵团农十二师领导,不再在乌鲁木齐市管辖,结束兵团、乌鲁木齐市双重领导体制;2012年12月,兵团农十二师更名为兵团第十二师,农场隶属兵团第十二师,更名为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文字来源/头屯河农场)
从1951年荒凉戈壁上的第一声开荒号子,到如今楼宇林立、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城镇;从昔日潮湿低矮的地窝子,到今天宽敞明亮的智慧社区——头屯河农场的70余年,是一部用铁犁与汗水写就的史诗,更是一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美乐章。
作为王震将军亲手创建的全军第一个机械化农场,这里是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关键枢纽。从八一农场到头屯河农场,变迁的背后,是一代代军垦人扎根边陲、建设边疆的赤诚初心。如今,这片43平方公里的热土,正依托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昌吉市之间的“黄金走廊”上,奋力书写着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产业跃升:丝路枢纽崛起现代产业新高地
近年来,头屯河农场紧紧围绕十二师发展定位,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成效显著。一批在兵团,乃至新疆具有区域牵引力与行业影响力的标杆项目相继落地:新疆钢铁吞吐量最大5A级钢材交易市场——新疆宝新恒源物流有限公司;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基地项目——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十二师国际物流中心(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暨上合经贸示范区新疆分园);100万吨彩涂板镀锌板生产基地项目——新疆神龙新材科技有限公司;50万吨中央棉花储备库项目——中储棉乌鲁木齐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PE管、3PE防腐管、螺旋焊管项目——水发上善(新疆)管业有限公司;5万台汽车拆解发动机再制造项目——新疆瑞宇天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循环利用产业项目——新疆宝新盛源建材有限公司;占地1500亩的工业地产项目——新疆大航城产业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百余名、服务全疆环境检测项目——新疆齐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这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扎根成长,为头屯河农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头屯河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头屯河农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共享区域人才与政策红利,吸引市场潜力、信息流与资金流在此交汇涌动,形成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新疆量力明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正是头屯河农场精准招商、高效服务的生动例证。
初秋清晨,新疆量力明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已是焊花飞溅。生产班班长周立强正在调试新引进的直缝焊管生产线,他指着正在打包的产品自豪地说:“这批‘219’号焊管下周就要发往哈萨克斯坦。我们生产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材,在中亚市场供不应求。”
在隔壁总经理办公室,陈建康刚刚与一位疆外客商挥手告别。“去年9月建厂,今年8月投产,现在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他翻开生产报表讲道,“投产不到3个月,产量达1.5万吨,产值约2000万元。我们在农场新拿的102亩地即将建新厂,明年产能预计翻两番。”
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头屯河农场并非个例。走进新疆神龙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工人们正在对即将出厂的高端镀锌板进行最后检测。生产部主任郭明明说:“我们8条生产线每天24小时运转,300多名工人三班倒。截至9月底,产量已突破20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和家电领域。”
“头屯河农场正在打造‘三区两园’产业发展新格局。”头屯河农场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振瑞指着规划图说,“我们充分利用毗邻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多式联运、钢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头屯河农场在库招商引资项目32个,总投资额56.36亿元,实现实物量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19.92%。
在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钢基产业园,新疆鼎辰朗达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加紧生产特种砂浆。去年,这家入驻园区六年的“元老”企业被评为兵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今已将产品应用到光伏、风电等新领域。公司负责人陈伟东说:“头屯河农场提供的‘一企一专员’服务,让我们能专注技术研发,今年产值预计突破3000万元。”
头屯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魏先军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二产强基’战略,以新疆神龙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水发上善(新疆)管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在板材、管材加工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兵团钢基产业与智能制造基地。”
文脉赓续:多元活动滋养精神新家园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与血脉,头屯河农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兵地邻里情谊,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10月21日,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南社区活动室内歌声嘹亮。“在他乡 唱家乡”兵地共唱一首歌比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兵团和地方的选手相继登台,《向往》《兵团的心》等歌曲引发全场共鸣。居民李阿姨边打拍子边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找回了当年的情怀,兵地本就是一家人!”
在社区另一端的舞蹈室,“融合舞蹈队”队员正在排练新编舞蹈《我爱你头屯河》。队长许新红已是银发苍苍,但舞姿依然矫健:“我们队成立十年了,经常到昌吉、八钢演出。我们希望通过舞蹈跳出兵地融合的和谐乐章。”
这些生动的文化场景,是头屯河农场文化建设的缩影。今年,头屯河农场的“屯垦剪纸”“军垦社火”两项文化项目被列入十二师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农场非遗传承课堂上,剪纸艺人正在指导年轻人创作新作品:“我们要把军垦故事剪进作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屯垦剪纸”根植于头屯河农场军垦历史沃土,诞生于建场初期。传承者们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卷,将一代代军垦战士开荒造田、建设家园等生动场景,镌刻于方寸之间。这类剪纸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灵动与质朴,又融入了军垦文化的刚健与厚重。如今,这项技艺,通过非遗课堂、校园美育等方式传承给了年轻一代,成为他们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初心使命的鲜活教材。
“军垦社火”是头屯河农场各族职工群众共庆传统佳节、共享文化盛宴的盛大仪式。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农场都是锣鼓喧天,扭秧歌、划旱船、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队伍穿梭于街巷之中。其表演中巧妙融入了民族舞蹈的韵律、京剧表演的程式乃至“兵娃娃”等军垦元素,使得整个社火表演在传承中创新,动作间洋溢着军垦人特有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各族群众扶老携幼,沿街围观,掌声、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热闹非凡的场景,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传承,更是民族团结、兵地融合的生动缩影。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普通职工群众也在用笔记录时代。葡萄种植户刘兴海在劳作间隙坚持创作,至今写下近40万字的散文诗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草帽诗人”。2020年3月,在头屯河农场党委和十二师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刘兴海的个人诗文集《阳光下的草帽》由兵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手捧着散发墨香的诗集,这位田间诗人脸上露出了满足而自豪的笑容,他的故事,正是头屯河农场这片热土尊重梦想、孕育才华的生动证明。“我的诗歌里装着庄稼的生长、丰收的喜悦和兵团新家的温暖。”刘兴海眼中闪着泪光。
民生提质:温情服务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头屯河农场党委时刻关注职工群众所需所求,聚焦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大力推进民生福祉提升工程,一项项便民“实招”的出台,极大提升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农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温暖的“民生”底色。
10月27日,走进第十二师康悦养老院,温馨氛围扑面而来。康复区内,来自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见习生排孜莱提·排尔哈提正带领老人们做游戏。“这里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她笑容洋溢,“毕业后我打算留在这工作。”
“我们正在打造‘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新模式,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该养老院院长桂新苗介绍,养老院与多所院校达成合作,近三年吸纳了113名专业人才就业。
入住于此的王大爷满意地说:“这里吃住舒心,老伙伴常一起写字唱歌,比在家还热闹。”
住房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居梦。近年来,头屯河农场将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作为民生重中之重,累计投入22亿元,历时三年高标准建成同和·幸福城高层住宅小区。项目总建筑面积60.7万平方米,涵盖82栋楼、5678套住房,实现职工群众从老旧平房向道路宽敞、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住区的历史性跨越,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在同和·幸福城小区,刚迁新居的张大姐正在阳台修剪花草:“从前住平房,如今搬进电梯房,小区里花园、超市、诊所样样齐全,日子越过越甜!”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大门院社区,残疾人张云云正居家完成手工艺品订单:“社区不仅提供免费培训,还帮忙联系订单,让我足不出户也能就业。”今年以来,头屯河农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期,新增就业500人,发放就业补贴402.11万元。
在社会救助与公共服务方面,头屯河农场始终彰显深厚的人文关怀:累计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37.7287万元;走访慰问残疾人212人次,送去现金及物资合计6.68万元;组织6553人参加免费健康体检;积极介入调解,为764名劳动者追回欠薪1680万元;精心运营头屯河农场“幸福食堂”,累计提供助餐服务超6800人次,有效缓解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
持续提升便民服务效能,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000件,及时处理热线转办事项442件,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在城市品质优化提升方面,头屯河农场投资1.5亿元新建5条连接兵地的道路,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投资996.8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10个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整改各类环境、秩序问题点位429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宜居指数节节攀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头屯河农场用70余年的奋斗,在戈壁荒滩上书写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诗篇。展望未来,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头屯河农场将继续高擎兵团精神的火炬,砥砺前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开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凝聚力量,在民生持续改善中坚守初心,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刘倩 温小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