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乐声
“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金秋,暖阳斜照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家和社区的活动室,歌声混着非洲鼓的节奏飘出来。
鼓点“咚嗒咚嗒”,像心跳,敲得人心里热乎乎。
非洲鼓爱好者赵玉珍坐在最前面,指尖在羊皮鼓面上跳跃,鼓面跟着轻轻颤,她闭着眼,嘴角跟着歌声微微扬——这是她和“鼓韵”团队的排练时间,也是社区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刻。
3年前,赵玉珍可没想过自己会成为鼓手。
2022年春,社区活动室里来了群穿花衬衫的年轻人,抱着鼓围坐一圈,鼓点一起,赵玉珍的脚就忍不住跟着跺。
演出结束,赵玉珍意犹未尽,领头的老师笑着递过一面新鼓:“大姐,试试?”
鼓面是细腻的羊皮,摸上去软乎乎的,赵玉珍的手无处安放。那会儿她退休好些年,日子过得空落落的:早上买菜,下午看电视,晚上遛弯。“总觉得心里少点啥,像锅里没烧开的水,咕嘟不起来。”可这鼓一到手,她心里那锅“水”像是冒了泡。
回家找张旧木凳,擦得锃亮当鼓练。“掌心按下去是‘咚’,指尖弹起来是‘嗒’。”她跟着老师学,跟着网上的视频敲,凳面被敲得发亮,却越敲越有劲,“鼓点一响,心里就踏实。”
第一次完整敲出《母亲是中华》那天,活动室里的人都停了手头的事。赵玉珍闭着眼,手里敲出流畅的节奏,直至最后一个重音落下,掌声“哗”地炸开来。
大伙儿“起哄”:“赵姐,教我们吧!在家待着也是待着,不如一起‘咚嗒’!”
人就这么慢慢聚起来了。居民李彩霞退休后除了买菜就是看电视,如今练鼓比上班还准时;张世荣手脚慢,赵玉珍就握着她的手一点一点教。地下室的鼓点从稀稀拉拉,慢慢变得整齐划一。
“我们不光敲鼓,还跳舞呢!”李彩霞骄傲地说。
赵玉珍从网上找舞蹈视频,对着镜子练动作,胳膊抬多高、脚怎么踮,都记在小本子上,再教大家。春节跳《张灯结彩》,妇女节跳《我和我的祖国》,红绸子一甩,歌声跟着飘出窗外。
前不久社区搞重阳节活动,大伙儿站在台上,鼓点一起,台下观众跟着拍手跺脚,李彩霞下台还笑:“以前哪敢上台哦,现在觉得,自己也是个‘角儿’了!”
鼓声像块磁石,把社区文化活动都“吸”活了。
“每天下午大伙儿凑一块,有老歌,有新歌,在演奏磨合中兴致很高,充满激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志宏常来看排练,“大家说想唱歌、想跳舞、想有个地方聚聚,我们就把这些事一件件落实。文化活动不是小事,它能让大家的心聚在一起,日子才有滋味。”
没过多久,又一间文化活动室被拾掇出来,墙边贴了歌单,《东方红》《映山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每天下午,社区居民群众自带水杯来开歌会,你唱一句,我接一句,唱到高兴处,有人掏出手机打拍子,有人站起来挥胳膊,像小型演唱会。
“文化这东西,就像鼓点,敲在心上,人就活泛了。”赵玉珍轻轻敲了一下,“我想让‘鼓韵’一直敲下去,让更多人像我们一样,找到心里的‘节奏’。”
一曲唱完,大伙儿意犹未尽。有人提议再唱一遍,鼓声起,歌声和:“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红红石榴结籽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谢增杰 刘莎 王保宏)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