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黄桂江:戈壁石韵中的文化行者

黄桂江:戈壁石韵中的文化行者

2025-11-06 20:07:45 来源:中新网兵团

  “希望明年新作品完成后,我们再办一次奇石书法展。”深秋的午后,黄桂江站在他倾注半生心血的奇石文化馆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是记者与黄桂江的第二次见面。初次相识是在10月7日的奇石书法展上,那幅长达67米的奇石拼贴《金刚经》令人震撼——5000余汉字、7万多笔画,创作团队耗时3年的精心打造,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积淀完美融合。

  正是这份震撼,促使记者再次拜访,探寻这位文化传承者背后的故事。

  黄桂江的奇石文化馆宛如一座微缩的自然博物馆。14个展厅、4000余件藏品,从沉积岩到硅化木,从玛瑙到戈壁玉,每一方奇石都在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传奇。1088块玛瑙石组成的《千叟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些奇石只是我的一部分。”黄桂江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也透露出他与这些石头之间非同寻常的缘分。

  黄桂江的人生轨迹因一次出差而改变。1987年,原本从事水果贸易的他前往北京进货,一次偶然,他在潘家园市场被奇石吸引。其间,黄桂江通过专家了解到新疆戈壁石富含稀有二氧化硅成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于是他毅然决定,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奇石收藏。

  从此,黄桂江开启了长达30年的奇石文化探索之路。经过多方协调努力,2016年,位于火箭农场的奇石馆开馆。

  “2014年9月3日,天然奇石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对奇石文化的认可。”黄桂江说,“要让奇石活起来,就得赋予它文化灵魂。”

  2020年,黄桂江组建专业研发团队,专门研究“奇石拼贴书法” 这一全新艺术形式。5年来,团队攻克诸多技术与创作难题,成功将原本散落戈壁的废石雕琢成兼具文化内涵与观赏价值的精品。

  “我们这支研究团队在奇石鉴赏和书法方面都很专业,且始终以‘品行端正、忠诚可靠’为准则,既保证创作时的专注度,也确保作品不外流。”黄桂江介绍道,团队从不承接外部业务,所有精力都投入展馆展陈服务,只为让每块奇石的独特寓意,通过拼贴艺术完美呈现。

  谈及代表作《金刚经》奇石拼贴,其创作历程堪称一场“3年攻坚”。黄桂江透露,他曾受刀郎耗时20年为《金刚经》谱曲的经历启发,立志打造一件独一无二的奇石拼贴作品。

  “选石是第一道难关,全文数千个汉字,每一个都要用自然形成的奇石拼接,且绝不能有重复的石头。”为此,团队动员所有人筛选“成箱的石头”,仅“如来”两个字,就经历了无数次挑选才定版。

  书法风格上,团队最终选定隶书,并参考多家寺院珍藏的《金刚经》书法真迹,创作时先确定整体模板与字体比例,再逐块石头比对、粘贴,这份艰辛也让该作品更显弥足珍贵。

  谈及未来规划,黄桂江眼中满是期待,他说:“火箭农场文化馆将重点打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专属展陈空间。其中,奇石拼贴艺术将成为核心表现形式,通过奇石组合,生动还原兵团‘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奋斗历史,并具象化呈现‘小米加步枪’的战斗场景、‘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岁月。除此之外,新星市3万多平方米的奇石馆也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计划于明年五一开放。”

  据了解,新馆将启动“56个民族”系列主题创作,计划用56方造型各异的人物奇石,搭配象征紧密联结的“石榴籽”玛瑙,以此传递“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

  说到这些时,黄桂江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多年来,黄桂江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让奇石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2016年他承办了全兵团首届文化产业大会,助力师获评“全兵团文化产业龙头”,同时多次携“奇石满汉全席”等作品参展,推动新疆奇石文化走向全国,并借此机会宣传民族团结与兵团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兵团多元文化。

  夕阳西下,黄桂江站在展厅中央,四周奇石静静陈列,他的身影与奇石融为一体,成为这片土地上坚定的文化守望者,守护着奇石文化与沉甸甸的传承使命。(李欣奕)

【编辑:袁晶】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