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图景绘就幸福底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聚焦职工群众“稳生活、育未来、安身心”的核心需求,从就业增收、教育文体到全民健康,分层分类推进民生工程落地,全方位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筑牢“稳生活”根基
10月30日,走进位于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中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煤制活性炭及炭化尾气联产LNG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工期。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不仅推动着产业升级,更让周边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红星一场居民王亮便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自从来这里工作后,不仅离家近,收入也可观,心里特别踏实。”在新疆中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气车间担任主修员的王亮说。
“十四五”期间,师市就业服务渠道持续拓宽,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招聘信息582篇,收集岗位26724个,线上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472人;举办现场招聘会29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1888个,达成就业意向4078人;组织用人单位参加疆内外高校校园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455人。累计实现新增就业16972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57人。
同时,技能培训精准度不断提升,师市综合运用“技能提升”、补贴性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围绕特色产业和市场紧缺工种提供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十四五”以来,师市共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6596人次,其中初级工9018人次、中级工2381人次、高级工1115人次、技师357人次、专项职业能力11006人次、创业2719人次。实现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夯实“育未来”基础
在新星市第一中学的科技社团活动室里,学生李雨桐正在查看自己和团队研发的模型。“去年9月,学校开设社团招募会,我加入了科技社团,现在不仅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程序编写,还参加了各种比赛,大大提升了学习积极性!”李雨桐说。
一直以来,师市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提质。
“十四五”以来,师市建设教育项目41个,总投资11余亿元,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师市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教育资源总量突破80万条,受益师生达4万余人次。
此外,师市全面落实精准资助,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5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4826.23万元。同时科学设岗补充紧缺学科教师162名,完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兵团——师市——学校”+河南援疆“4+1”培训体系,线上线下精准培训教师数万人次,争取河南各类优秀援疆教师400余人次来师市援教;并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设置紧缺专业14个,连续3年招收高职学生3700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坚实的人才梯队。
守护“安身心”底线
一直以来,师市聚焦职工群众“就医易、养老安”的核心需求,以“硬件提质、服务下沉、保障兜底”为抓手,通过完善医疗设施、强化健康服务、健全养老体系,织密覆盖城乡的全民健康守护网。
“十四五”期间,师市总投资超5亿元的卫生健康中心、新星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先后竣工投用,11家基层卫生院有5家达国家基本标准、4家达国家推荐标准、2家成功创建兵团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合格医院;9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获兵团批准,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并引入193名医疗专家下沉团场帮扶,基层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红星一场居民王怀礼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自从团场医院升级后,不仅设备先进,每周三还有专家坐诊,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真是太方便了!”
“十四五”以来,师市累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近4.5万人次,为3万余名适龄妇女提供“两癌”筛查,为2000余对夫妻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让各族职工群众的健康福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魏巍 王星宇 赵家祥 盛日刚 肖丽)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