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刚:超声针尖上的健康守护者
“超声引导下,您手持的不仅仅是一根穿刺工具,更像一位精密的工匠,为我小心翼翼卸下背负已久的枷锁。”2025年国庆前夕,一封穿越天山的手写感谢信寄到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信中杨女士对超声医学科任学刚医生的深情致谢,道出了这位南疆超声介入专家15年从医路上的医者温度。
作为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青年骨干,任学刚如沙漠中的胡杨,扎根南疆医疗一线,以创新之刃划破技术壁垒,用仁心之光温暖兵地患者,在超声屏幕与穿刺针之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医者的担当。
一根穿刺针,开创新疆首例技术
2020年10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超声医学科手术室里,任学刚紧盯着超声屏幕,手中的穿刺针在实时引导下精准刺入患者输卵管包块内,进行杀胚治疗。这是新疆首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MTX介入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而言,意味着无需开刀就能解除患者病痛,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早期异位妊娠包块小,术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任学刚回忆,为攻克这一难题,他曾在进修期间把自己“泡”在手术室,反复观摩100多台手术视频,手绘30多张穿刺路径图。当第一例手术成功完成,患者家属含泪鞠躬时,他更加坚信:“微创技术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福音。”
从那以后,任学刚的“创新清单”不断拉长:在阿克苏地区率先开展肝、肾、卵巢囊肿微创硬化治疗,让患者告别开刀之痛;填补兵团南疆甲状腺射频消融技术空白,帮助患者避免手术瘢痕与终生服药困境;开展下肢静脉曲张泡沫硬化治疗200余例,让职工群众重拾行走的轻松……20余项新技术的落地,如一把把“超声刀”,为南疆患者劈开了“看病难”的荆棘。
一间直播间,搭建南疆医学桥梁
“大家注意看,穿刺针要与超声探头保持夹角,在同平面内显示针尖,避开血管密集区……”2019年兵团超声医学高级研修班上,任学刚带领团队进行的手术直播,吸引了全疆13个地州的200余名医生在线观看。屏幕另一端,喀什地区的基层医生通过实时提问,解开了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
“一个人的技术突破不算什么,整个南疆超声水平的提升才是目标。”任学刚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牵头建立“每周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把自己的手术笔记、操作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医生;近三年来培训下级医师60课时,带教医共体医师30余人,培养出6名“超声全面手”。
从2017年至今,他协助举办国家级、兵团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2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传经送宝”,为乌鲁木齐、和田、喀什等地医院搭建起学习交流平台。当看到基层医生能独立开展囊肿穿刺硬化治疗时,他说:“这比我自己获奖更有成就感。”
一封感谢信,见证跨越千里的信任
“任医生,我从乌鲁木齐赶过来,您一定要帮帮我。”2025年7月,卵巢囊肿患者杨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任学刚。多年的囊肿让她饱受疼痛与焦虑折磨,得知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的微创技术后,她毅然跨越千里求医。
手术当天,任学刚察觉到杨女士的紧张,他轻声安慰:“别害怕,有任何不适随时告诉我。”这句简单的承诺,让杨女士瞬间红了眼眶。术后,任学刚还利用休息时间发信息询问恢复情况,告知病理结果的那一刻,杨女士感慨:“您的沉稳就是我的强心剂。”
复查结果显示囊肿消失,杨女士写下长达三页的感谢信:“您不仅治愈了我的病,更治愈了我内心的不安。”这封穿越天山的信,与墙上悬挂的20余面锦旗一起,成为任学刚医者仁心的最好见证。
胡杨扎根处,自有青春花开
“钱塘潮涌塔河岸,胡杨生根发新芽。”在首届中国介入医师手术大赛西北赛区的舞台上,任学刚以这句充满诗意的标题讲述他的技术创新,最终成为新疆唯一入围全国半决赛的选手。
面对荣誉,他始终记得刚入职时的初心:“我是阿拉尔人,要为家乡百姓看好病。”如今,作为兵团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秘书、秦旭红名医工作室成员,他仍在不断精进技术,主持参与6项科研课题,发表6篇学术论文。
“我们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就是要成为连接信任与希望的桥梁。”任学刚说。这位“80后”医生,正以胡杨般坚韧的信念,在超声医学的领域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技术与温情守护着南疆群众的健康,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张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