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一枚胶囊起搏器 破解八旬翁“生命导线”危机

一枚胶囊起搏器 破解八旬翁“生命导线”危机

2025-10-11 11:17:18 来源:中新网兵团

  “头晕的毛病一下子全没了,现在起身走路利索多了!”在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一病区病房里,82岁的王敬忠(化名)握着科室主任罗仁的手,难掩激动。

  就在几天前,他还因心脏“生命导线”断裂、血管通路堵塞陷入治疗困境,而如今,一枚仅维生素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不仅为他重续“心”生,更标志着第一师医院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迈入“无线微创”新时代,这是第一师阿拉尔市首例成功实施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前不久,王敬忠因“反复头晕”来到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一病区门诊就诊。检查确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跳极度缓慢,存在晕厥、猝死风险。进一步检查显示,老人8年前植入的传统心脏起搏器出现关键问题:心室电极阻抗超4000Ω,提示连接心脏与起搏器的“生命导线”磨损或断裂,且起搏器电池即将耗竭,需紧急更换起搏系统。

  但术前血管造影发现,患者双侧锁骨下静脉严重狭窄:这是传统起搏器电极植入的必经通路,通路“堵塞”导致常规手术路径完全行不通。考虑到王敬忠高龄且患有多种基础病,强行处理血管或选择其他外科手术路径,不仅创伤大,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患者身体难以耐受,治疗陷入困境。

  为解决这一难题,第一师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陈劢主任医师牵头,组织心血管病科团队开展多轮疑难病例讨论。经全面评估病情、权衡风险与获益,团队最终确定采用前沿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案。

  据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仅维生素胶囊大小、重约2克,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也无需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可通过股静脉穿刺,借助递送系统直接植入右心室心室间隔部。该方案能完美规避患者锁骨下静脉狭窄问题,同时大幅降低传统手术可能引发的囊袋感染、气胸、电极脱位等风险,适配高龄患者需求。

  为确保手术安全,团队还邀请自治区中医院沈祥礼副主任医师提供技术支持,从患者血管条件、心脏结构到手术操作细节逐一梳理,制定术前准备方案及应急预案。手术当天,陈劢副院长带领心血管病科一病区主任罗仁主任医师、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副主任梁晶星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杜晶及介入诊疗中心医护团队,在沈祥礼副主任医师协助下开展操作。

  术中,医生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精准送至患者右心室目标位置,释放后锚定稳固。术中测试显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参数均达理想标准,整个手术仅用时20余分钟,创伤极小。术后王敬忠头晕症状消失,次日便下床缓慢行走,恢复情况远超预期。

  目前,王敬忠已顺利出院,身体各项指标稳定。

  “这例手术的成功开展,为特殊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陈劢副院长说,无导线起搏器能解决血管条件差、既往起搏器感染、囊袋破溃等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患者的治疗难题;同时手术微创、体表无切口疤痕,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感轻、活动不受限,生活质量有效提升。

  作为第一师阿拉尔市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此次突破不仅是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诊治疑难心脏病的实力,也体现了医院紧跟医学前沿的创新精神。陈劢副院长表示,今后将持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引进更多高新技术,让微创、先进的诊疗技术惠及师市及周边各族群众,守护心脏健康。

  心律失常门诊

  时间:每周一全天

  地点:门诊综合楼三楼九诊区12号诊室

  适宜人群: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治、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随访。

  (黄叶叶 梁晶星)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