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仓:在棉田里书写奋斗故事
“叔,中午没回家休息吗?”10月4日,记者问道。
“再干会儿,瞧这棉花开得多好。”十三师火箭农场七连职工马占仓笑着说。
金秋十月,马占仓正和妻子李兴芳在地里采摘棉花。
尽管棉花采收已进入机械化时代,但马占仓夫妻俩却闲不住,只有置身棉田,他们的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和满足。
30多年前,听村里的一位叔叔说,在新疆种地,无论收成如何,每人每月都能领到100元的生活费,这让从未吃过饱饭的马占仓动了心,20岁出头的他将刚盖好的3间新房卖掉,揣着3000元钱,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青海老家来到了火箭农场。
“刚来那年种植小麦,一年下来不仅没挣到钱,还贴进去不少,一起来的同伴待不下去也都选择了离开。”但马占仓没有放弃,“自己既然来到了新疆,就必须干出一番名堂。”咬牙坚持3年后,马占仓决定转种棉花。
“以前只听说过棉花,从来没见过真的,真要种起来,心里没有底。”马占仓至今记得第一次种棉花时的忐忑。
由于缺乏技术,加上当年棉花价格低迷,一年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亏损。马占仓没有退缩,他主动向身边的种植能手和团场技术员请教,还花钱买了不少农业书籍学习。
1994年,马占仓种植的40亩棉花迎来转机,年收入达4000元,这让马占仓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马占仓的棉花单产不断提高,渐渐在连队名列前茅。
“种棉花没有啥秘诀,只要不亏地,地就不会亏人。”马占仓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棉花种植经验。
那时候种地,由连队统一发肥料,但因为日子过得紧,有些人会偷偷卖掉一部分肥料换钱,结果导致减产。而马占仓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绝不亏待土地,浇水、施肥从不吝啬。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09年,马占仓的棉花迎来了产量和价格的双丰收,此后几年更是连年高产。2012年,他在团场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2013年,又添了一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苦日子熬出了头,马占仓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这片地陪了我们30多年,是它给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马占仓说。(吉荣 李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