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正青春——新疆兵团第十二师成立25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二十五载于人正是青春激扬、意气风发的年华,于一片土地则是一段从荒芜迈向繁荣的奋斗史诗。
200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正式成立,成为拱卫首府的唯一整建制师。25年来,全师生产总值从3.55亿元跃升至308.73亿元,增长近87倍;产业结构由“农业独大”优化为4:40:56,服务业占据主导,发展态势日新月异。它不再只是昔日的“养禽场”与“屯垦地”,更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枢纽、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关键支点,以及承载“四区叠加”优势的政策高地。
今日的十二师,维稳戍边能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各民族团结奋斗基础进一步巩固,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力书写更加壮美的发展篇章。
初心如磐:从屯垦戍边到同心筑梦的使命传承
“兵团的枪,要守护边疆;兵团的人,要筑牢屏障。”这句朴素却铿锵的话语,出自一位老兵团人之口,他是兵团维稳戍边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坪农场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迪里木拉提·阿不都克热木的爷爷,也是一生扎根边疆、心怀家园的兵团战士。
作为第三代兵团人,35岁的迪里木拉提·阿不都克热木每年冬季都会和团场百余名各民族民兵弟兄,一同投身于“大冬训”之中。射击、巡逻、处突、调解、宣讲……他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片土地,更是千家万户的安心与团圆。”
这样的画面,正是十二师25年如一日履行使命的生动写照。作为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重要力量,十二师民兵始终冲锋在抢险救灾、维护稳定的一线。时代更迭,使命延展——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再到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二师始终以行动践行着兵团的职责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成立以来,十二师全面融入新疆社会,在履行职责使命过程中,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长久以来,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情谊血浓于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兵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室里总是热闹非凡。汉族居民肖红教维吾尔族邻居阿不力克木·爱孜编中国结、做贴画,阿不力克木·爱孜则带着肖红学跳麦西热甫;社区干部吾兰带着志愿者成立“惠民政策宣讲队”,用接地气的语言给各族群众讲解社保政策、法律法规。“我们社区居住着12个民族,兵地群众谁家有困难,大家都抢着帮。”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丽红笑着说,这几年社区评选出“民族团结示范户”64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现在大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5年来,十二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6个,9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190名模范个人分别受到国务院、自治区、兵团、乌鲁木齐市和十二师的表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超3000场次,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如十二师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志刚所说:“兵团的使命,从来不是孤立的‘守’,而是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用发展的成果凝聚人心,让各族群众共享稳定与繁荣。”
产业跃迁:从“以农为主”到“三产融合”的开放蝶变
“嘀——”在新疆天山红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董事长张文俊用手机扫描了一下番茄罐头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番茄的种植基地、采摘时间、加工流程。“你看,这1.5万亩番茄基地就在三坪农场,从采摘到加工不超过24小时,新鲜度绝对有保障。”张文俊指着生产线旁的冷链物流通道,语气里满是自豪,“农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零成本进驻的厂房,还帮我们对接了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今年我们计划做出口业务,通关效率能提高30%,运输成本能省120多万元。”
谁能想到,25年前的十二师,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师”。2000年,全师经济总量仅3.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5:20:15,职工种植的作物多是小麦、玉米、棉花等初级农产品,“种得多、卖得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我们种西红柿、玉米,一亩地收入也就几百块,遇到霜冻,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三坪农场老职工唐梅回忆,2000年前后,不少职工因为收入低,陆续离开农场外出打工。

转变始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更源于十二师主动谋变的决心。近年来,十二师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突破传统农业主导的产业框架,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的重大机遇,逐步走出一条“农业筑基、工业赋能、服务业引领”的产业升级路径。截至2024年,全师三次产业结构已优化为4:40: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84家,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不足4亿元猛增至308.73亿元,约占兵团的8%。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以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落户乌鲁木齐,地处乌昌核心区的十二师成为物流企业落户新疆的优选。“十二师位于乌鲁木齐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四通八达,距离机场仅8分钟车程,这对物流企业建设高效流通体系尤为重要。”全疆首个快运物流产业园——新疆蚁链物流科技产业园负责人肖能富说。
此外,柳工机械、东方百和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为十二师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
如今的十二师,已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全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7亿元,占全兵团的14%;商品销售额957.48亿元,占全兵团的15%。十二师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田放表示:“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十二师聚焦现代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数字智能、生物医药、临空经济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名片产业’,将持续辐射并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十二师大胆先行先试,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积极推动贸易投资服务便利化,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截至2025年8月末,十二师的市场主体数量从最初的1243户增长至31459户,增长了约25倍,位居兵团前列。
“以前我们是‘守着土地等收成’,现在是‘围着产业谋发展’。”田放表示,下一步,十二师将继续深化“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全产业链发展,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职工群众。
民生暖心:从“吃饱穿暖”到“精神富足”的幸福升级
晚上八点,头屯河农场文化活动中心里歌声悠扬。62岁的退休教师王秀兰正带着社区文艺队排练广场舞,队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退休了没事干,就坐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好了,活动中心有舞蹈室、书画室、阅览室,每天都能和老姐妹们一起玩,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充实。”王秀兰说着,拿起桌上的照片开始介绍——那是20年前她在土坯房里的留影,如今她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小区里有健身广场、社区医院,孙子上学步行只要5分钟。

25年来,十二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吃饱穿暖”到“安居乐业”,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富足”,职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4年,十二师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1.8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4万元。近年来,十二师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95万套,解决了9万余名职工群众的住房问题;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个,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8%以上。
在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马晓燕(化名)正在实训车间练习幼儿保育操作。“我家以前经济条件不好,爸妈靠打零工过日子。”马晓燕说,3年前她进入学校学习,不仅不用交学费,还能拿到生活补贴,“毕业后我想进柳工机械工作,听说那里薪资待遇好,到时候就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了。”据了解,十二师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5亿元,培养技能型人才1万余名,帮助2000余名困难家庭子女实现就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也吹遍了十二师的每个角落。在二二一团,“道德讲堂”每月开讲,身边人的好人好事被编成小品、快板,在职工群众中广泛传播;在五一农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邻居”评选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在三坪农场,“农家书屋”里的书籍从最初的几百册增加到现在的2万余册,成为职工群众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充电站”。
“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家住三坪农场融合社区的居民邹培明,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以前住土房,现在住楼房,取暖费有补贴;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农场医院就能看;以前孩子上学要交学费,现在全免费,还提供营养餐。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好好过日子,为十二师的发展出份力。”
从温暖住房到便捷医疗,从普惠教育到文化滋养,每一项民生福利的落地,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核”托底。水利工程、道路交通、能源设施……作为兵团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十二师长期致力于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既为民生改善打通了“硬件通道”,也促进了兵地融合、壮大了兵团实力,为更好履行职责使命筑牢了坚实基础。
天山不语,见证二十五载沧桑巨变;兵团有情,续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站在新起点上,十二师正以青春昂扬的姿态,坚守“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职责使命,在天山脚下续写着屯垦戍边、高质量发展的新篇。正如三坪农场退休干部张寿华所说:“看着现在的十二师,我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有活力、有闯劲、有希望。相信再过25年,这里一定会变得更好!”(冯晓玲 柒道彬 朱江 刘艺 王梓涵 范石磊 阿依古丽·尼亚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