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成功构建农田地膜污染闭环治理技术体系
六师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一台回收残膜无水清理粒化加工装备系统将小山一般的地膜“吃”进肚子,“吐”出来的却是残膜粒料;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厂房内,一台复合材料加工装备系统在轰鸣声中,将残膜及棉秆粒料变为一条条结实的户外步道板材。
白色地膜的“绿色重生”,标志着兵团成功构建农田地膜污染闭环治理技术体系,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农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在新疆及兵团,农膜应用面积超过5500万亩,年地膜用量约25万吨,但地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益凸显,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兵团不断建立健全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田残膜资源循环利用。但受技术、效益等因素制约,大量回收地膜未能得到有效处理,被废弃堆放在地头,成为大地的“伤疤”。“破解‘白色污染’困局,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回收地膜的再利用,打通‘回收——清理加工——再利用’各个环节并产生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卢勇涛说。
2022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承担“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一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逐步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多个装备系统,让农田里的“白色污染”摇身一变成为“白色资源”。
“你看这个回收残膜无水清理粒化加工装备系统,占地不大,投资仅150万元,相当于水洗造粒装备的四成,年处理能力至少10万亩,加工残膜颗粒1000吨以上,成本约1000元每吨,但是销售价格能达到2000元!”在芳草湖农场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龙看来,成本低、效益高,回收残膜无水清理粒化加工前景广阔。
热熔成型等技术的突破和装备系统的创制,也让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凤玲看到了巨大的市场蓝海。“在复合材料装备系统,残膜棉秆粒料占到母料的95%,对比同类木塑产品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对企业来说,又是一条发展新赛道。”窦凤玲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振江认为,新疆农垦科学院创新了“地膜机械化回收——回收地膜干法清理制粒——复合材料加工”的地膜污染闭环治理技术模式和体系,为我国地膜污染治理提供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路线。(冯骏 赵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