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江:倾心做好社区居民群众的“当家人”
1994年,10岁的闫永江跟随父母从甘肃省武威市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看着远比老家的四合院要寒酸许多的两间旧砖房,他始终不愿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新家,哭闹着要回老家。
然而,那时候的他怎么都想不到,很多年后,看似贫瘠的土地滋养了自己的精神,自己还成为建设这片土地的生力军之一。
2003年,高中毕业的闫永江参军。8年的军营生活,淬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绝不服输的坚定意志,期间,他还入了党。
2011年12月,闫永江退役回到团场后被安排到联防队工作,后又因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先后调到团场武装部、交警中队、派出所,虽然岗位变了,但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一样恪尽职守,“工作调动是党组织的决定,我只有努力干好工作,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2018年,闫永江被选举为火箭农场友好社区党支部书记,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他有点束手无策。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吗?”记者问。
“对!就是这种感觉。”如今,回忆起刚到社区工作时的情况,闫永江还是苦笑。
但,工作就是工作,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无从下手就从基本的业务工作学起。
于是,闫永江就在服务大厅里跟着经验丰富的职工一点一点学,短短一个月时间,他就掌握了社区工作的各个环节。
走访入户是了解民情民意的最佳方式,闫永江开始带着社区“两委”成员走家入户,与居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再想办法逐一解决。
3个月后,对于社区工作,闫永江终于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他从改善社区环境入手,组织居民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清理垃圾、绿化美化、飞线充电……一系列举措让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闫永江知道,最重要的是要心系居民群众,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在闫永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落款为澳洲华人杨耀文。
杨耀文的父亲杨荣密现年83岁,是友好社区居民,独居多年。
2023年初,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时发现杨荣密感染了肺炎,高烧不退,急忙联系了闫永江。
得知情况后,闫永江和社区“两委”立即将老人送到医院,并辗转联系到了远在澳大利亚的杨耀文。
住院期间,闫永江与社区“两委”悉心照顾老人,等杨耀文回来时,他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
看到安然无恙的父亲,杨耀文心里充满了对闫永江和社区“两委”的感激之情,并制作了锦旗表达感谢。
友好社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紧邻哈密市、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辖区内有一个综合市场、两个平房区和4个小区。为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闫永江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这一条主线,聚焦创新载体,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推动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闫永江始终把居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时刻关心大家的生活近况,哪户居民生活上有困难需要给予帮助?哪户居民有纠纷需要及时调解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他都牢记在心,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
通过日复一日地走访,居民群众和闫永江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发现,社区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处理的大都是细微的事情,只要用真心对待居民群众,他们也一定会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看!广场上挂的花灯都是居民自己动手做的,我们在群里一号召,大家就行动起来了,全部取材于生活中的日用品,快递箱子、装葡萄的筐子……他们可有办法和创意了!”采访尾声,闫永江指着社区广场上的花灯,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刘妍 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