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何以圈粉无数?
“上个月减了3公斤!”“睡觉时再也没被憋醒了!”2024年12月底开诊以来,是第一师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狂刷存在感的春天。患者带着肥胖困扰而来,揣着健康成效而归,这里正成为群众科学减重的“健康驿站”。随着接诊量稳步增长,门诊背后的多学科协作优势与智能管理创新,正不断解锁健康减重的新可能。
多学科联合诊疗:打破传统单科诊疗模式
体重超100公斤的陈女士被肥胖问题困扰多年,10月13日,她通过“健康新疆兵团”微信小程序,一键挂到第一师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的专家号。接诊的内分泌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李佐红发现,她还合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当即邀请中医皮肤科主任阿依先木古力·依明、营养科俞敏联合会诊。专家们共同制定了中药调理、耳穴干预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的治疗方案,更细化了每日饮食配比、锻炼时长与强度的健康处方。“一个号能看多个科室,太超值了!”陈女士连连称赞。
这份“超值体验”源于医院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视,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医院成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健全了多学科联合诊疗体系,专门升级了挂号与转诊系统,打破学科壁垒。”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玲燕介绍,体重管理门诊整合了临床营养科的膳食指导、内分泌风湿免疫科的代谢病诊疗、中医皮肤科等的传统调理及普外科的手术评估等多维度资源,通过综合评估、肥胖成因分析,为患者定制涵盖健康宣教、营养干预、运动处方、行为矫正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精准方案。
“推行‘分诊+多学科诊疗+诊后个案管理’模式,实现一号多科联看、一站式闭环管理。”吴玲燕副院长表示,截至目前,该门诊已接诊患者1034名。这一布局背后,是我国超重肥胖人群逐年上升的严峻现实——肥胖常伴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问题,单一科室干预难以根治,而多学科协作正是医院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优势。早在2016年,医院就设立减重代谢外科,此次新设门诊更是将综合治疗理念推向深入,助力群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智能管理:体重管理的“秘密武器”“请上传今日晚餐照片。”在医院MMC(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随访区,患者正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日常健康上报。这款工具能自动识别食物热量、记录运动数据,及时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输入身高、体重和代谢指标,连每餐米饭克数、肉类分量、蔬菜占比都标得清清楚楚。”患者田女士说。
“这是长周期管理的‘秘密武器’。”李佐红副主任解释,小程序搭载的AI系统如同“线上营养师”实时监测饮食,更有专业营养师团队定期审核报告,通过MMC平台精准纠偏:提醒爱吃腌制品的老人控钠,建议久坐上班族每小时做5分钟靠墙深蹲。这种“智能+人工”模式,正推动减重从短期干预变为日常习惯。
数据印证了成效:每周上传3次餐食照片的动态干预,使复胖率降低37%。自开诊以来,已有421名患者纳入MMC系统接受全程健康管理,“减肥反弹”的顾虑正在这里消散。从“求瘦”到“求健”: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基石,药物等手段应作为后续支撑。”面对直奔“减肥针”而来的患者,李佐红副主任总会结合临床案例科普——有患者因滥用偏方出现低钾血症、酮症等严重代谢问题,以此警示正规医疗途径的重要性。
即便体重达标,治疗也未必终点。一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减重成功后,医生仍提醒:“体重合格了,但血脂未达标,内脏脂肪是常人两倍,下一步要减脂增肌。”这正是该门诊的核心理念:减重不止于“变瘦”,更在于“健康”。
对于渴望“一刀解决肥胖”的患者,普外科一病区主任马晗的话一针见血:“绝大多数肥胖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终究要靠重塑健康习惯来根治。”
如今,在门诊的暖心服务与医院短视频、直播间、抖音等平台的科普攻势下,越来越多群众刷新了体重管理认知:从追求“速成瘦”到认可“科学减”,从关注体重数字到重视代谢指标。第一师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忙碌的身影,正是群众“大健康”理念觉醒的生动注脚。(杨阳 李佐红 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