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五十三团金胡杨镇:“文化密码”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十三团金胡杨镇:“文化密码”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5-10-14 18:15:35 来源:中新网兵团

  华灯初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亲民夜市里,烤串香气裹着欢笑声飘向夜空。“以前晚上就窝家里,现在逛夜市、看节目,日子过得真得劲!”居民买利亚姆·买买提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这热闹背后,是团镇用“文化”破题,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生动实践。

  百姓成“主角”:文化活了,日子暖了

  “我以前就种庄稼,从没敢想能上台跳舞!”五连农户阿西古丽·木沙刚在夜市舞台跳完一支舞,台下掌声就响成一片。如今,她早已从台下的“观众”,变成了台上的“主角”。

  在五十三团金胡杨镇,没有“专业演员”的门槛,春节社火里扭秧歌的是街坊,全民歌手大赛上唱歌的是职工群众,梨花节里表演的是农户,四季体育赛事上奔跑的也是普通群众。退休职工热汗古丽·喀斯木常说:“在家门口看自己人演节目,比啥都亲切!”

  据统计,今年该团镇已办50多场文体活动,超万人次参与,真正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精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百姓能参与、能享受的日常,暖了人心,也聚了人气。

  “三馆”当阵地:粤兵融了,根基牢了

  文化要繁荣,得有“地方”承载。团镇精心打造的麒麟馆、书画馆、演艺馆,就像三颗文化明珠,成了职工群众汲取精神养分的“新高地”。

  走进广东援建的麒麟馆,岭南风情与兵团精神撞了个满怀。馆里不仅展示着麒麟这一岭南传统文化符号,还藏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基地。职工群众在这里看展览、学知识,既能感受广东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加深对“五个认同”的理解,粤兵两地的文化纽带越系越紧。

  书画馆里墨香阵阵,职工们闲暇时来这儿习字作画,静心又养性;演艺馆里更热闹,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女驸马》、舞蹈《胡杨魂》轮番上演,文体骨干们还常来这儿排练切磋。“三馆”不仅撑起了团镇的文化骨架,更筑牢了大家团结奋进的思想根基。

  互嵌促团结:民心近了,家园美了

  “文化就像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人心。”团镇党委书记、政委王万满说,团镇深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于是积极搭建“互嵌”平台——建了226个民族团结大院、14个“互嵌式小区”,让不同民族的居民住在一起、玩在一起;推动集体所有制连队与全民所有制连队结对互助,39对多民族家庭更是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缩影。

  不仅如此,该团镇还把连队多功能活动室改成“职工群众之家”,引导大家办移风易俗婚礼26场,帮群众省下41.6万元,现代文明理念悄悄走进每个人心里。

  发展强底气:钱包鼓了,幸福多了

  文化搭好了台,经济也跟着“唱大戏”。今年四月梨花节,万亩梨花吸引了大批游客,农户阿孜古丽·艾力摆了个烧烤凉皮摊,“一天能挣2000多块!”她笑着算起收入账。梨花节不仅带火了旅游,还让本地特产、餐饮生意都旺了起来。

  团镇顺着“做优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让好日子有了“硬支撑”:找龙头企业运营温室大棚,带动连队庭院经济,职工人均月增收3000到4200元;建果蔬保鲜分拣配送中心,把产业链拉得更长;优化营商环境,盘活闲置资源建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已经吸引4家企业入驻。

  发展的成果,最终都落到了百姓的“幸福清单”上。团镇用“铁脚板+大数据”搞精准救助,累计发271.2万元救助金;开展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帮445人实现转移就业,355人找到新工作;落实“十大民生行动”,办了105件实事,解决了79个急难愁盼问题,把职工的“问题清单”实实在在变成了“幸福清单”。

  在五十三团金胡杨镇,文化是深扎沃土的根,团结是向上生长的干,幸福是枝头绽放的花——这,就是小镇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新时代兵团团镇发展的生动答卷。(阿孜古力·艾沙 王万满 张如新)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