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存礼:老物件藏满团场岁月深情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退休干部姜存礼的家中,珍藏着一份“时光印记”:玻璃罐里整齐码着一枚枚锃亮的毛主席像章,红底金辉的图案被他摩挲得温润;旧木盒中叠着泛黄的粮票、布票,边角虽有些卷翘,却依旧能看得清“伍市斤”“壹市尺”的字样;一只掉了漆的老式水壶,壶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依稀可辨……这些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物件,是他与党同行、与这片土地共生的珍贵见证。
1959年,15岁的姜存礼来到柳树泉农场工作。那时的团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土地崎岖不平,就连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产量也极低。
“那时住的是地窝子,阴暗潮湿,刮风时沙子能灌进被窝。买粮食需要粮票,衣服也得凭布票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姜存礼回忆道。
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的言传身教,为姜存礼点亮了信仰的明灯。“我母亲是儿科医生,也是老党员,她总给我讲共产党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故事。”耳濡目染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变团场面貌”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1965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与考验,姜存礼终于如愿入党。
此后的岁月里,姜存礼的足迹遍布团场的各个岗位:从食堂会计到植树队队员,再到团场办公室职员,每一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1974年开始从事党务工作后,姜存礼更是以严谨的态度落实每一项政策,积极参与团场发展规划。为了改善生产条件,他和同事们四处勘探水源、打井抗旱;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引进新作物品种、试验种植技术;为了改善职工群众生活,他奔走协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989年我考了成人中专,就是想多学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姜存礼笑着说,从最初每月28元工资,到后来凭借努力逐步涨薪,他始终相信奋斗能改变生活。而这份奋斗,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更见证了团场的变迁: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坑洼的土路铺成了柏油路,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向了以葡萄为主的经济作物,职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2011年6月,67岁的姜存礼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却“退而不休”,他主动申请担任团场老年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党支部条件简陋,没有桌椅,他从学校拉来旧桌椅维修后使用;没有购书预算,他自掏腰包买学习材料;没有人打扫卫生,他就组织老党员排班清扫,每次都冲在前头……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成了老人们的“温暖之家”,大家在这里读书看报、交流心得,还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因工作出色,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即便后来因腰部手术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姜存礼依然牵挂着团场的发展。2023年,他参加社区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在参观了红星一场、二场和红山农场的场史馆后深受启发,当即向团场建议:“应该好好打造一座场史馆,让年轻人记住过去的奋斗岁月。”
姜存礼还主动提出:“我收藏了一辈子的老物件,都是咱团场发展的见证。粮票、布票记着苦日子,算盘记着实干账,毛主席像章记着不变的信仰,我都愿意捐给团场,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从太爷爷戍边守土开始,姜存礼家族六代人在新疆的土地上,始终以不懈的坚守书写着对家国的忠诚、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证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早已融入家族的基因;对党的忠诚,早已刻进生命的底色。(韩冰洁 李叶雯 张智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