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健康|宋杰:以胡杨之姿,挺立生命脊梁
在祖国西北的边疆,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一位医生用二十九年的光阴,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医者?何为坚守?
他从兵团走出,是这片土地上哺育的儿女;他学成归来,成为这片土地上健康的“守护天使”。他是宋杰,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骨二科主任医师,一位将生命融入边疆医疗事业的医者。

一个信念 让乡亲们看病不用再远行
二十九年前,年轻的宋杰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毕业,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回归,留在当时医疗条件还相对薄弱的阿拉尔医院。
那时的骨科,能开展的手术有限,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患有复杂骨科疾病的群众,不得不远赴乌鲁木齐甚至外省求医。“看着乡亲们因病致贫、因路受罪,我心里非常难受。”一个朴素的念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我一定要努力,让咱们兵团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病治好!”
这个看似简单的梦想,成了他半生奋斗的灯塔。从青涩的住院医师到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他像一棵胡杨,将根须深深扎进南疆的土地里。无数个深夜,他在灯下研读最新的医学文献;无数个节假日,他在手术台上为生命争分夺秒。他的成长轨迹,几乎与阿拉尔医院骨科的发展史完全重合。
一次突破 从“开大刀”到“微创孔”
医者仁心,需有仁术支撑。宋杰深知,在边疆,精湛的技术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唯一利器。
他的时间被手术、研究和学习填满。回到家后耕读至深夜,是他多年不变的习惯。他像一名开拓者,不断向着骨科技术的险峰攀登。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复杂骨盆骨折手术、颈椎前后路手术、腰椎内镜微创手术等30余项高难度技术、新项目,一次次实现了医院乃至地区“零的突破”。
2024年2月,他主刀完成了地区首例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微创手术,仅通过背部几个2厘米的小切口,就为被腰疾折磨十年的李阿姨解除了痛苦。手术成功那天,整个团队都激动不已,这标志着他们在脊柱微创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4年年底,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
技术的革新从未止步。2025年,他带领团队再次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成功开展阿克苏地区首例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当机械臂在三维影像的精准引导下,将螺钉置入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时,他们正式宣告医院骨科进入了“机器人时代”。
“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手术对医生个人经验的极度依赖。”宋杰感慨道,“在边疆,它能帮助更多基层医生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复杂手术,这才是科技赋能医疗的真正意义。”
一份信任 跨越三千公里的感谢
在宋杰的从医字典里,“责任”二字最重。这份责任,体现在手术台前连续五六个小时的站立,体现在深夜被急诊电话惊醒后冲向医院的脚步。29年来,加班是他的常态,患者的呼唤是他的号令。
这份责任,也体现在对每一位患者发自内心的关怀上。曾有一位从四川来新疆旅游的游客赵女士,不慎摔伤导致腰椎骨折,她急切地想回老家治疗。宋杰和团队耐心劝阻:“您现在的病情,长途颠簸可能导致瘫痪,请相信我们。”他们的真诚与专业打动了患者,手术成功后,赵女士平安返回成都,特地发来一条跨越3000公里的感谢短信。这样的信任,是宋杰眼中最珍贵的勋章。
他视患者如亲人,也以行动诠释着医德清风。当有患者家属在术前偷偷塞来红包,他会悄然将钱款存入患者的住院账户。“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和使命,是我该做的事情。”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更是刻在心里。
一种传承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宋杰的“名”,不仅在于他自身技术过硬,更在于他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一个团队。
作为“宋杰名医工作室”的领衔人,他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与技术倾囊相授,亲手带出了5名科室骨干。在他的带领下,阿拉尔医院骨科从弱到强,成功跻身“兵团重点专科”,成为南疆地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如今,随着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宋杰不再是独行的开拓者。他与本土同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正与来自后方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以及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台州“组团式”援疆、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台州骨伤医院、北疆挂职干部等优质资源带来的先进理念深度融合。“兵团精神”与“援疆情怀”在这里交汇,共同铸就着护佑南疆群众健康的钢铁长城。
二十九载春秋,青丝逐变白发。他用一把手术刀,为无数患者斩断病痛;他用一颗仁心,温暖了边疆的土地。宋杰,这个名字,已成为南疆患者心中踏实的“医靠”。(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