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看不清”当老常态!76岁老人的“光明重启”记
“终于能看清孩子们的脸了,太谢谢吴医生、李医生和熊医生了!”在第一师医院眼科病房,76岁的陈秀娥(化名)术后眼眶泛着感动的泪光。此前,严重白内障让她视力衰退,看物像蒙着厚雾,而这一切改变,源于第一师医院眼科团队的精准诊疗与暖心陪伴。陈秀娥的“模糊世界”始于两年前。起初是看远处的路牌要眯眼,后来连近处的菜价标签都看不清,直到某天炒菜时差点错把盐罐当糖罐,儿女硬拉着她来了第一师医院眼科。

初诊时,陈秀娥的视力仅0.1,连亲友的面容都难以辨认。接诊的眼科副主任吴泽勇耐心倾听她的诉求,细致完成眼压检测、眼底照相、人工晶状体测算等全套检查,最终确诊为白内障,并建议尽快手术。听到“手术”二字,陈秀娥瞬间焦虑起来,心里满是不安。
“您别慌,近期我们每周都要收20来个老年白内障患者,大多和您情况类似。”吴泽勇副主任一边给她做眼底检查,一边轻声安抚,“很多老人觉得‘看不清是老了的正常事’,拖到严重了才来,其实早干预恢复得更好。”
得知陈秀娥怕手术疼、怕术后恢复慢,吴泽勇副主任特意打开电脑,翻出之前患者的术后视频:“您看这位阿姨,和您年纪差不多,术后第二天就能自己下楼散步了,我们用的微创技术,切口就2毫米多,恢复快得很。”
考虑到陈秀娥的眼部条件与身体状况,吴泽勇副主任和眼科副主任李新霞、医生熊元珊,制定了“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案。
9月25日手术当天,他们三人默契协作。仅19分钟手术完成,吴泽勇副主任还特意叮嘱家属:“术后24小时注意眼部卫生,千万别揉眼睛哦。”
术后查房时,陈秀娥看清了吴泽勇胸前的工牌,她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感慨道:“从接诊到恢复,你们不仅技术好,还特别贴心,是真的把患者放在心上。”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眼科团队的认可与感激。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精湛技术同样重要。”吴泽勇的这句话,正是第一师医院眼科团队的行医理念。从问诊时缓解焦虑、精准制定方案,到术后细致随访,他们用精准的医疗技术与细腻的人文关怀,为患者驱散“迷雾”,点亮光明,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白内障科普小知识白内障就像眼睛里的“毛玻璃”,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慢慢变混浊,光线透不进眼睛,视力就会越来越差。老年朋友身体机能弱,晶状体老化更快,要是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进展会更迅速,严重时可能引发青光眼,甚至一辈子看不见。
不少老人早期会觉得“看东西蒙层雾”,晚上看灯有一圈圈光晕,还有人会突然发现“老花眼变好了”,其实这不是好事,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屈光变化,属于“假象”,发现这些症状就得赶紧去检查。
很多老人觉得“白内障要等‘熟了’才能手术”,这是老观念了!现在的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小、出血少,只要视力影响到正常生活,比如看不清路、没法做饭,就可以手术,术后1~2天就能恢复视力,不用长时间住院。
日常预防也很简单:出门戴防紫外线的墨镜,别让太阳直射眼睛;控制好血压、血糖,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清晰视力”陪伴自己安享晚年。(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