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六小时!第一师医院医护团队成功抢救心梗患者
近日凌晨3点,第一师医院介入诊疗中心的手术室内,58岁心梗患者温蓉(化名)刚被急救车送进来,就突发心跳骤停,监护仪上原本微弱的绿色波形瞬间变成室颤图形,医护团队立刻扑上去展开抢救。
“室颤了!”第一师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教育护士张瀚月急切的喊道,护士李新玉第一师时间接通除颤仪,主管技师唐棋立即电话联系麻醉科医师。与此同时,张瀚月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扑上前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用双手拼命想为患者摁回一丝生机,李新玉将除颤仪电极板贴在温蓉胸前。
“除颤!”第一师医院副院长陈劢(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指令清晰。电流“嗡”地穿过患者身体,所有人的目光都紧锁着监护仪屏幕。然而,显示屏幕却出现了一条扎眼的直线。
“肾上腺素1毫克,静推!持续心肺复苏。”指令再下,张瀚月将早已备好的药液迅速推入静脉;另一边,麻醉科副主任张淑芳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后,通过球囊有节奏地为患者供氧。团队的每一个动作,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环环相扣。
3分钟后,监护仪终于发出了众人期盼的“嘀”声,微弱的波形再次跳跃起来。心率45次/分钟。希望初现,但危机并未解除,患者的血压仍在持续下降。
“是血管堵死了!不把血管打通,心跳随时会再停!”陈劢副院长做出一个关键决策:“边做心肺复苏,边进行介入手术!”
这意味着,要在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完成一场精细至极的血管开通手术。张瀚月为了保持有效且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干脆跪在了狭窄的床沿边;唐棋早已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器调试到位;心血管病科二病区主任马鹏超单手完成了桡动脉穿刺,将导管精准送入冠脉。
造影结果让人心头一紧:冠状动脉最重要的前降支,完全堵塞,没有任何血流通过。
“球囊扩张!”马鹏超主任正准备打开堵塞处,张瀚月的通报再次让大家的心揪起:“心率掉到40了!”“继续按压!硝酸甘油静推!”陈劢副院长的指令与张瀚月的执行几乎同步。就在球囊扩张后,屏幕上显示血流恢复正常。
还未等人们稍松一口气,监护仪再次尖锐报警,“室速”!死神又一次挥下镰刀。李新玉迅速再次除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而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马鹏超主任已将一枚支架送入了病变血管。当支架撑开的刹那,堵塞的血管被彻底打通,血流“唰”地恢复了通畅!
这一刻,监护仪上的数字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心率稳步上升至75次/分钟,血压回升至90/60mmHg。生命的力量,重新在这具躯体里奔涌。
朝阳升起,守护从未停止。早上9点,历经6小时的惊心动魄,温蓉被安全转运至重症医学科。
“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绝对不会放弃。”第一师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骆世兵说,这六个小时,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奇迹,但对于介入诊疗中心的医护团队而言,这不过是无数个深夜和凌晨中,“平常”却绝不“平凡”的一天。(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