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苹果缘何“走红”?
金秋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的田野间,一行行苹果树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红彤彤的红富士苹果。
地处北纬40度这条被誉为“黄金生命线”的纬度带上,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六团双城镇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的苹果自带“皮薄肉厚、质地紧密、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优良基因。不久前,“六团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擦亮“国字号”金字招牌。
近年来,六团双城镇锚定区位优势,以实施“一团一品”工程为抓手,从优质品种培育、高标准示范园建设到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全方位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2024年,团镇苹果种植面积达4.1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3.3万吨左右,年产值突破8亿元,职工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2023年,六团双城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北果南棉: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
眼下,六团双城镇迎来苹果采收季,三连职工蔡成林的果园里一片忙碌,工人穿梭林间,采摘装箱。“25亩果园今年预计能产100吨苹果,每年仅果园的收入就有20万元!”蔡成林笑着说。
回顾六团双城镇的苹果种植史,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六团双城镇创新性实施“北果南棉”战略:团镇以北聚焦林果业,团镇以南主要种植棉花、粮食。这一战略让苹果种植迎来“井喷式”发展,种植面积以每年5000亩的增幅稳步扩大。
蔡成林正是这一时期种植苹果树的“先行者”,但最初的传统种植模式让他走了不少弯路:果树从定植到挂果丰产,要等8年,其间只能在果园套种别的作物,收入微薄。
相比之下,三连职工张立功的“新路子”更显高效。他的36亩果园采用“主干结果型”模式,树苗定植3年就实现丰产,比传统模式少了5年“养树期”;同时,他采用的“以草养地、以地养果”生态种植法,增施羊粪、油渣等有机肥,不仅改良了土壤,还提高了苹果质量。2024年,他的果园纯收入达45万元。
“张立功的苹果园,一直是‘三优’苹果示范园,在他的示范推广下,一大批苹果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对团镇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肖勇说。
在六连,500亩高标准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更是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果园的认知。这里采用“大苗建园、矮砧密植、格架栽培”模式,大幅缩短投入周期;“水肥一体”滴灌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灌溉节水近70%,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从源头上保障了果品质量,让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再上一个台阶。
如今的六团双城镇,已形成“红、黄、绿”三色兼具、“早、中、晚熟”错峰上市的品种格局,20余个苹果矮砧密植新品种在此扎根;樱桃苹果等17个品牌崭露头角,打响了“六团苹果”的名号。截至目前,团镇已建成高标准示范园1000亩、标准化果园1.2万余亩,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等多项认证,为产业发展筑牢品质根基。
抱团取暖:合作社织密“联农富农网”
“以前没冷链仓库的时候,苹果摘下来就得赶紧卖,行情不好的时候只能贱卖;现在有了冷库,储存期延长了几个月,错峰销售能多赚不少!”二连职工马军的话,道出了冷链仓库带来的好处。
作为当地种植苹果树最早的连队之一,二连的种植规模已超过1万亩。然而,过去依赖传统红富士“单打独斗”的模式,满足不了市场多样化需求,销量连年下滑,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二连党支部引领下,社员共同出资建成冷链仓库,还借助援疆资金引进苹果分选生产线。依托龙头企业的客商资源和网络销售渠道,合作社构建起“生产有基地、储存有冷链、果品有分选、销售有渠道”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带动周边120户农户增收,还辐射3000亩果园,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合作社就是要‘抱团取暖’,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抗风险、拓市场。”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该合作社社长吴振华说,正是这条完整的产业链,让职工群众增收有了保障。
在六团双城镇,像阿拉尔市鑫连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联农纽带”还有不少。
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域坤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桂祥从事苹果产业已有20年,他有丰富的果园管理经验,较早就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不能只顾自己挣钱,要带着社员一起增收。”他说。
在朱桂祥的帮助和指导下,社员由过去的粗放管理果园转变为精细管护,果品商品率逐年提升,次果率不断下降,果园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在他的影响下,社员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注重果园的生态化管理,用一个个绿色、有机、健康的苹果回馈消费者,逐步实现苹果向“品”果的华丽转变。
“朱桂祥考虑得比较周全,‘域坤’苹果的商标注册和绿色认证等工作,都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完成的。”六团双城镇果业协会副会长叶延婷说。
“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统一价格”,该合作社还引导社员采用“六统一”模式,让种植户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同时,合作社与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合作,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帮助职工群众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如今,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域坤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打造5000亩绿色生态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2023年,其旗下5000亩绿色生态基地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为团镇苹果产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

产业延伸:甜蜜果实变成“甜蜜经济”
在新疆天山果园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苹果醋生产线正有序生产,伴随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新鲜苹果经过清洗、压榨、发酵,逐渐蜕变为醇厚的苹果醋。
“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处理5000吨苹果,加上苹果脆片、苹果脯加工业务,现在公司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至8000万元。”公司总经理桑昊介绍,2018年,企业就看中了六团双城镇的苹果资源,引进年产3000吨的苹果脆片、苹果脯加工生产线,2024年再添苹果醋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如何让苹果产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靠山”?六团双城镇给出的答案是: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以苹果文化为核心,团镇全力打造“苹果小镇”,将果园变景区、采摘变体验,培育农文旅融合的苹果旅游文化产业。每到苹果成熟季,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苹果美食,带动旅游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让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成为团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截至目前,六团双城镇已集聚农产品初加工合作社及加工企业20余家、网络电商销售平台5家、精美包装企业2家,拥有苹果分选线、苹果脆片加工厂、苹果酒厂各1家,仓储物流企业9家,总库容量达5.32万吨。其中,从事苹果种植、生产、包装、销售及深加工的兵团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就有5家,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文旅”的完整苹果“经济圈”。
“苹果产业是六团双城镇的‘富民产业’,也是‘强镇产业’。”六团双城镇党委常委、副团长欧阳德会表示,团镇将持续推动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迈进,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企业、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让苹果产业成为团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让这颗“甜蜜果实”托起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石继良 阿克加依)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