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臣:用音符编织援疆情
“没来之前总对新疆充满了好奇,来到新疆之后,我发现这里像天上的彩虹一样绚烂,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李福臣一直记得初到红星四场时内心感受到的强烈震撼。
作为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有着20多年音乐教学经验和德育工作积累的李福臣,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学校。
他利用课余时间组建的学生乐器社团,在当年的中招考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当地师生第一次见识到艺术教育的力量。他回忆道:“音乐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追求,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希望看到热爱音乐的孩子踏上这条路,我期待与更多人共享音乐之美。”
来到新疆一年半后,李福臣调至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在这里他的音乐教育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李福臣将音乐作为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先后组建了钢琴社团、戏曲社团和合唱社团,用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艺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逐渐绽放出自身独特的光彩。
在李福臣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戏曲社团的成长堪称一段佳话。他最初组建这个社团,是希望通过传统戏曲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当6个维吾尔族女孩怯生生地报名加入时,他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收获巨大的惊喜。
“她们的嗓音条件特别好,对戏曲也有着天然的热爱。”李福臣从最基础的身段、唱腔教起,带着女孩们排练《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这些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戏曲表演,成功登上了师市春节晚会的舞台,并成为本地文化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曾经迷茫的孩子,通过戏曲表演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夏伊代·阿不来孜如今已是新疆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大三学生。像夏伊代·阿不来孜一样通过艺术特长考上大学的社团成员还有不少。“看着她们穿着戏服在舞台上绽放的样子,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说起这些,李福臣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艺术教育的成功,让李福臣看到了中职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当了解到中职学生可以参加“三校生”对口高考时,他立刻牵头组建了高考培训班。
“第一年有20多个学生考上本科,第二年增加到30多个,大专录取率更是达到100%。”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是李福臣和同事们4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不仅辅导学生的艺术特长,更发挥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长,帮助学生走出低谷与迷茫。
2020年,当援疆任务结束时,李福臣决定留下来,开启他的第二次援疆之旅。这次,他把远在河南的家人也接来了十三师,并在这里安了家。
“我想在这里扎根,长长久久,培养更多音乐人才。”李臣福说。
然而命运却在2024年高考结束那天给了他沉重一击。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不得不停下工作,在家休养。身体稍有恢复时,李福臣就把家里的地下室打扫干净,并发起组建老年交响乐团的倡议。让他十分感动的是,消息一传出,就有许多志同道合的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
“现在我每个星期都为大家辅导一次。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但能和大家一起排练,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他计划今年做完手术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乐团建设中去。
李福臣还擅长创作歌曲,他创作的歌曲《我是兵团人》,如今已成为黄田农场学校的升旗入场曲。“扎根大西北,汗水泪水谱写着新疆的美,雪莲是我的品质,胡杨是我的根,我是兵团人……”朴实的歌词里,藏着他对兵团最深沉的热爱。
2022年,李福臣指挥排练的哈密新春音乐会,深受观众好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目标:“这里还没有一支专业的交响乐团,我想用毕生精力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如今,李福臣的老年交响乐团正在稳步建设中,而他也计划暑假过后重返学校。“音乐是国际语言,不分民族、不分国籍。”李福臣坚信,音符能架起心与心的桥梁,让人们在悲欢离合的旋律中,引发最本质的共鸣。(李欣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