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刘海龙:搭建从课堂到产业的“技能金桥”

刘海龙:搭建从课堂到产业的“技能金桥”

2025-10-28 20:29:06 来源:中新网兵团

  “给它加热后,受热的组分就会沿着精馏塔往上走,对不对?” 10月24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的实训课堂上,援疆教师刘海龙手持教学模型,将煤焦油工艺中抽象难懂的精馏原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的动态演示。原本复杂的专业知识在他的拆解下变得清晰易懂,台下的学生听得格外专注。

  “以前学煤焦油工艺时,总觉得这门课特别复杂。但刘老师讲课特别生动形象,会结合实际例子分析,把复杂知识点和实际场景结合起来,让课程有意思多了,学起来也很轻松。” 新星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刘昊说。

  刘海龙的教学创新,始终紧扣地方产业需求。他了解到师市正在推进煤化工、新型化工等产业升级转型,急需大量化工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紧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通过对接岗位需求、共享河南当地优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专业内容,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我们的教学必须跟着产业走,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刘海龙说。

  从河南到新疆,从课堂到产业,刘海龙用一年多的时间,不仅为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专业注入了新动能,更把“传帮带”的责任扛在肩上,助力当地教师队伍成长。从教案撰写到现场教学展示,他逐环节对同事进行指导打磨,每月定期开展两到三次学习培训,听课、评课过程中还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技巧。

  “不管是学生管理,还是上课技巧,刘老师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会把这些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更好地教给学生。” 新星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教师闫悦开心地说。

  这份倾囊相授的“传帮带”,不仅让年轻教师收获满满,也让刘海龙对援疆工作中教学相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学院2023年刚成立时,教师数量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来到新疆后,我和当地教师一起讨论交流,还组队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大家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是双向成长的过程。”

  眼下,刘海龙的工作重心又多了一项——指导学生备战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每天课后,他都会留在实训基地,从实操技能、理论知识到仿真软件的熟练运用,对参赛学生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

  “现在正处于紧张的备赛阶段,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希望通过备赛和竞赛,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刘海龙说。

  刘海龙的努力,是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内涵式发展的缩影。新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宋新说:“学院将持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从‘N+1’院校中遴选优质师资,打造精品专业,推进‘一院系一品牌’建设战略。同时,精准对接师市‘3+2’核心产业需求,培养出眼里有光、积极向上、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地方产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援疆一年多来,刘海龙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践行使命,将河南的职教经验与新疆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在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的沃土上播撒知识的种子,也为师市化工产业发展培育着后备力量。他的故事,是无数援疆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不远千里奔赴边疆,带着专业与热忱,在教育、产业等领域发光发热,既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了自我价值。(魏巍 王星宇)

【编辑:袁晶】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