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以守护永安湖湿地、救助野生动物、促进万物和谐共生为核心,精心描绘一幅水清岸绿、鸟翔鱼跃的生态画卷,让这片人与自然共享的“共同家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近日一大早,该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永安湖湿地巡护队总队长祁宝年赶到师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接收一只需要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幼鸟。这只幼鸟是警务站民警在广场公园巡逻时发现的,随后被送至支队。祁宝年细致地检查幼鸟的翅膀、爪子等,完成体征记录与交接核对后,将其送往救助站由专人照料。
师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副支队长贾杰介绍:“当时巡逻民警给我打了电话,基层所队民警判断它脚部似乎有点受伤,飞不动了。我们联系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确认,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联系祁队长接回去救治。”
抵达野生动物救助站后,祁宝年和同事立即备好食物与水。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救助经验,他判断幼鸟因受惊和环境陌生而精神萎靡,虽无明显外伤,但状态欠佳。他将幼鸟安置在模拟野外环境的安静区域,发现其无法自主进食后,立即人工喂食,最终让幼鸟顺利进食。救助站作为野生动物的庇护所,正为困境中的它们铺就重返自然的路。
“救助时若发现明显外伤,我们会带它去畜牧兽医站或宠物医院检查、拍片子。”祁宝年告诉记者,若无明显伤势,就带回救助站全面检查,喂食照料,直到它恢复健康、能自由飞翔,再找合适时机放归自然。
每一只被送来的野生动物都牵动着工作人员的心。从检查伤情到模拟野外环境安置,他们时刻留意着动物的进食状态与精神变化。8月11日,这只小红隼在精心照料下成功回归自然,截至目前,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已累计救助野生动物36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5只。日复一日的守护中,救助站工作人员用细致与爱心,让更多野生动物重归天地。
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永安坝片区,总面积达15.75万亩,既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枢纽,也是无数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巡护员们严守“最小干预”准则,精心规划路线避开动物栖息核心区,为它们营造无扰家园。
永安湖湿地巡护队南北库片区队长努尔艾力·阿不拉江和他的同事每天都要分段巡护,“我们有12名巡护员,每人负责4到5公里巡逻。巡护时遇到钓鱼、放牧的会耐心劝离,告诉他们这里是保护区不能违规活动。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现在湿地的鸟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好。”
如今,科技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天空之眼”与地面巡护队伍构建起空地协同监管体系,守护着这片生态净土。无人机飞手艾根来木·艾海买提操控设备,在不惊扰动物的高度巡航,既填补了人工巡护的盲区,又能快速发现隐蔽违规行为,让保护更精准高效。
艾根来木·艾海买提告诉记者:“因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部分区域芦苇茂密,也需警惕火灾隐患。人工巡护,无论骑摩托车还是步行,存在视野盲区,故每周需用无人机进行巡控检查。”
在系列守护举措下,永安湖湿地的生态画卷愈发鲜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优良生态反哺发展,永安湖生态旅游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湿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图木舒克市永安湖湿地“全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来自巴楚县的游客依马木·买买提和朋友结伴游玩,他说:“我们6个人一起来的,听说这里好玩就来体验,划船、玩沙漠车,特别开心,景色太美了。”
游客朱治全带着来自四川的亲友体验观光,他说:“带亲戚来看看,感受湿地的自然风光。我觉得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参与保护。这几年湿地保护得越来越好,水鸟比以前多了很多,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从2018年到2024年,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类从219种增至257种,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安家,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衍生息;186种野生植物中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这些数据既是当下守护成果的生动注脚,也启示着未来保护工作需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精进。
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均亮说:“我们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了2套湿地保护平台。去年,图木舒克市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划为国家候鸟迁徙通道,目前正谋划建设相关保护设施。下一步,我们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配备,同时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础上加快完成修订规划,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融入经济发展内容,利用现有湿地为市民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空间。”(李芸 赵成伟 董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