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师25年·建设者群像”——向志华:初心不变,永葆本色
原标题:芳华映热土 此心永向阳——十二师建设者 向志华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奔腾不息的发展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值得被铭记,原十二师党委宣传部部长向志华就是其中之一,她从青涩年华走来将最炽热的情感、最宝贵的岁月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片热土,数十载春秋,角色在变,舞台在变,但她对十二师的赤诚之心始终如一。

1990年,年轻的向志华带着梦想,从基层团场步入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团委(现“十二师团委”)。她的青春,在这里与十二师的青春同频共振,热烈绽放。
在团委的五年,是向志华挥洒才情、凝聚青年的五年。她仿佛是永不知疲倦的“活力源”,她与同事开展的各类青年活动有声有色:从启迪思想的主题团日,到传递温暖的志愿服务;从提升技能的岗位练兵,到激荡心灵的文化交流……她以青春特有的敏锐与热情,为十二师的青年工作注入蓬勃朝气。那段岁月,不仅淬炼了她的能力,更将“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初心,熔铸进她的血脉。
1995年,一次岗位转换,将她从热闹活跃的团委带到严谨细致的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党委党校(现“十二师党委党校”)。这是从“实干家”到“育才者”的转型。面对浩瀚的理论海洋,她有过短暂的彷徨,但更多的是“归零”的勇气和“深耕”的决心。
每逢《熔炉》(即十二师党委党校主编的党刊)新一期即将付印前的几个深夜,党校教学楼里最后那盏不眠的灯,一定属于向志华与科研组的老师们。
进入最终校对阶段,她的办公桌上铺满了等待校对的稿件和审定的稿件,纸页间密密麻麻布满了她用红笔留下的批注与痕迹。窗外是寒冬的寂静,而室内,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她不时停下笔来的沉思。
她对一篇关于兵团精神的文章尤为重视,已经反复修改了数遍。那一刻,她再次划掉一段略显空泛的论述,在页边空白处写道:“这里需要结合我们十二师自己的实例,理论才有生命力。”她深知,这份党刊绝不能仅仅是文件的传声筒,它必须扎根于十二师的实践土壤,成为广大干部真正想看、能懂,并且管用的思想工具。
“向老师,这么晚还在忙?”值班的门卫探头问道。
向志华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老师们已经奋战了好几天,我怎么好意思休息呢!我们要办的党刊,不仅要传递党的声音,更要成为干部们的良师益友,我还能改得更好些。”
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让《熔炉》每每刊发,便成为十二师党员干部争相传阅的思想食粮。她撰写的《新时期兵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没有停留在理论高空,而是深深扎根于十二师的实践土壤,在基层引发了强烈共鸣。一位团场政工干部专程找来,激动地说:“向老师,您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脚下的路看得更清了!”
十二师党委党校教师们的课堂,从不拘泥于方寸讲台。向志华与同事们经常会带着学员走进田间地头,在劳作的职工身边,开启一场关于“群众路线”的生动教学。“同志们,真正的智慧在基层,最好的老师是群众。”他们的这些话语,如同种子,播撒在学员们的心田。九年党校生涯,她以理论的清泉,默默浇灌着十二师干部队伍的思想沃土,静待花开。
2004年,向志华肩负起更重的担子,调任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在这里,她的组织才能、理论功底与宣传智慧,找到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采访活动,成为她宣传生涯中的一场“硬仗”与“漂亮仗”。
“我们要通过这次活动,让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奋进的十二师!”筹备会上,她的声音坚定有力。她亲自带队,顶风冒雪,深入团场连队、工厂车间。在二二一团的葡萄架下,她与职工细算产业增收账;在西山农牧场的园区里,她与企业负责人共谋转型发展策略。
然而,最考验其意志与韧性的,莫过于《天山时报》的创刊。为了这张承载着十二师人新闻理想的报纸能够“破土而出”,她数次奔波于新疆与北京之间。有一次,她高烧不退,却执意踏上赴京的列车。“现在是关键时期,我躺不住。”她轻描淡写地说。
在那些为申报材料鏖战的日夜,办公室成了她的家。沙发上简单的被褥,桌上凉了又热的饭菜,见证着她的付出。当她抱着沉甸甸的材料,在北京相关部门门外静静等候时,那份因执着而显得单薄却无比坚定的身影,本身就是一份最有说服力的“申请报告”。
2017年元旦,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首期《天山时报》终于捧在手中时,她百感交集,泪水盈眶。这一刻,兵团14个师终于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党报,十二师的声音从此有了更响亮、更权威的传播平台。
同样让人动容的,是她助力“老兵红”品牌闯市场的故事。
2017年秋,四十七团的红枣喜获丰收,却面临销售难题。向志华得知后,立即组织策划“老兵红”品牌推广活动。在购销签约仪式上,她动情地说:“同志们,‘老兵红’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承载着老军垦们屯垦戍边的精神。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岁月流转,青丝变白发,但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奉献的热情从未“降温”。离开领导岗位后,向志华在十二师映象南湖离退休党支部宣传委员这个新角色上,继续散发着光与热。
在这里,她仿佛又回到了党校的讲台。为了给老党员们上好每一堂“微党课”,她依然保持着“较真”的习惯。虽然可以请人代做课件,但她坚持亲手查阅资料,一笔一画撰写讲稿。“给老同志们讲课,不能只有‘理’,更要有‘情’。”她说,“每一个字,都要从心里流淌出来,带着温度。”
“同志们!”她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我常常想起初来十二师的时候。那时,放眼望去,多是待开垦的荒野。我们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但心里那团火,烧得旺着呢!”她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依旧专注的面庞,“看看现在,高楼起来了,道路宽了,产业兴了……这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啊!”
台下,老同志们频频点头,思绪仿佛被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到动情处,许多人眼角湿润。一位白发老党员感慨:“向委员讲到我心坎里去了!那些苦日子,现在想起来,甜啊!那是我们奋斗过的证明!”
党课结束后,她喜欢独自在窗前站一会儿,眺望着十二师日新月异的城市画卷。从团委干事到党校教师,从宣传部部长到支部委员,她的每一步,都踏在十二师发展的鼓点上。这片她用一生守护的热土,正以昂扬的姿态,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支部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党史、温誓言、文艺汇演……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向志华与几位老同事深情朗诵了原创诗歌,那真挚的诗句,道出了所有老十二师人的心声:“我们用青春浇灌理想,用白发见证荣光,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日出,都是我们共同的勋章。”
她活跃在每一次活动中,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服务的脚步永不停歇。”
“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能陪着十二师一起成长。”这是向志华常挂在嘴边的话,“这片土地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愿用一生的奋斗来回馈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和荣光。”(刘倩 姜梓豪)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