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拐乡:又到春季牧群转场时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冰雪融化。乡村到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又到了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马人春季万头牧群转场的季节。
从3月26日起,在小拐乡养殖基地及“冬窝子”度过一个寒冷冬季的万头牛群和羊群。春季从这里出发,开始新的一年转场游牧生活。各村牧马人陆续结伴骑马驱赶着牧群,带着毡房及生活用品。沿着牧道穿过一三六团,途径油田104公里赶往托里县乌雪特乡。

早晨7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露头的时候,30多岁的牧场牧民木合亚提一家简单吃过早饭。急匆匆收拾好行装,从养殖区里把羊群赶出羊圈,与同村的两家牧民和管委会人员,一起骑马吆喝着千只牧群浩浩荡荡踏上了转场的牧道,他们计划用五天时间,转场赶到托里县乌雪特乡开始春季放牧。
小拐乡是克拉玛依区唯一一个哈萨克民族乡村,这里常年居住着1800余名牧民。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养殖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游牧乡村。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飞速发展,让这里的牧民都住进了现代舒适的小康房。
“每年3月末,绿草还没有露头时。牧民都要沿着牧道赶着牧群追逐草场迎接春天。转场路上伴随着我们的只有戈壁梭梭和红柳,沙漠戈壁荒滩没有人烟和居住点,偶尔能看到奔跑的野生黄羊,还有随处可见的油井作业区。”转场的牧民木合亚提说,“牧群要穿越农田、高速公路,牧群过路危险性大。加上春季戈壁风沙大,转场羊群瘦弱还有许多怀胎待产母羊和春季生产的羊羔,所以羊群转场走得很慢,一路风餐露宿非常辛苦。”
牧群转场的当天,木合亚提和他的两家牧民千只牧群顶着刺骨的寒风穿越沙漠,安全越过335国道。在天黑前他们赶到了油田104公里转场的第一站。清点完羊群、牛群数量后,木合亚提与两家牧民就地搭起毡房,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后就地休息。晚上担心羊群乱跑丢失,他们裹着厚厚的棉大衣席地而坐轮流守护着牧群。
春季转场路途遥远,为了确保牧群安全顺利转场。小拐乡在转场前,专门召集综治办、生产办及三村一牧场畜牧管理人员,召开了春季牧群转场安全工作会议。对转场安全路线、牲畜防疫、交通安全和后勤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安排部署,确保全乡1.3万头牧群安全转场。
“春季转场对牧民来说,是四季转场中最重要的工作,各村提前对转场的牧群进行病虫害卫生防疫。”牧场党支部书记何郎·阿勒马斯别克介绍。专门安排一名责任心强、牲畜防疫能力强的畜牧协管员负责转场工作,与牧民一道解决路上牧群转场实际难题,保证转场牧群安全准时到达春季放牧区。
转场的第三天,迎来降雨降温天气。还在睡梦中的牧民就被牧群一声声急促的喧叫声惊醒。饥饿难耐的牧群早已急不可待踏上熟悉的路途,一路争抢啃食着沿途植被和杂草。中午,驱赶牧群翻过一段荒漠沙丘后。木合亚提抹去脸上的雨水告诉记者说,“春季转场辛苦劳累,必须在天黑前赶到额敏县阿克塔斯乡冬窝子。在那里给饥渴的羊群进行统一饮水,补充一下羊群体力,保证牧群一个都不掉队不丢失。”
在牧场畜牧协管员的帮助下,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沙漠戈壁临时居住了四天,转场距离300余公里。木合亚提和两家牧民1000只羊群和牛群,终于安全到达了托里县乌雪特乡春季牧场。
在温暖的毡房里,牧民吃到了转场以来第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虽然路途遥远一路辛苦,但是,看到牧群安全到达没有受到一点损失,我们牧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木合亚提吃着热饭开心地说。
据木合亚提介绍,目前,小拐乡三村一牧场的万只牧群。这几天已经陆续到达了春季草场和大拐放牧区。牧民将在各村春季放牧点进行接羔育幼、繁育牧群,迎接春暖花开草场枝繁叶茂的季节。
小拐乡春季转场即保留了传统牧马人的古老游牧文化,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记者也了解到,牧民与牧群将在春季放牧点停留放牧两个月,六月克拉玛依后山绿草如茵草场繁茂时,又转场正式定居夏季草场,开始半年繁忙的养殖放牧生活,大力发展传统畜牧养殖产业。待今春繁育的羊羔满圈膘肥体壮时,他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在入冬前再次踏上转场路途,回到美丽富裕的小拐乡休养生息。(任新忠 何郎·阿勒马斯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