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患者脸上小疙瘩“赖”了4年!第一师医院高频超声查清真相

患者脸上小疙瘩“赖”了4年!第一师医院高频超声查清真相

2025-11-13 14:17:52 来源:中新网兵团

  “脸上这小疙瘩长了4年,一直不知道是啥,现在总算查清楚了!”最近,33岁的王利国(化名)在第一师医院做了个高频超声检查,不光弄明白了左面颊那疙瘩是“单发性毛发上皮瘤”,医生还根据检查结果,给他说了该怎么治疗。

  王利国回忆,4年前他发现左脸冒出个小疙瘩,一开始就米粒那么大,不疼不痒的,他没当回事。可慢慢的,这疙瘩竟一点点变大了——虽说还是没啥不舒服,但长在脸上,他心里总有点不踏实。这不,最近专门跑到第一师医院,就想弄明白这疙瘩到底是啥。

  “你左脸这疙瘩摸起来光滑,还能轻轻动,按着也不疼。”超声科的侯新毅副主任先给王利国做了检查,接着解释,“单看外观,这疙瘩可能是粉刺、闭口,也可能是其他没啥危险的皮肤瘤,要不做个高频超声探头检查吧,能查得更清楚,知道它到底是啥、有多大、长在皮肤多深的地方。”

  没一会儿,检查结果就出来了。超声看得明明白白:王利国左脸那疙瘩,大小差不多5.6×5.5毫米,厚度3.8毫米,主要长在皮肤深层和皮下的软组织里;疙瘩里面大多是“低回声”,分布不太均匀,但后面的回声稍微强一点,表面有点鼓起来,还能看到细细的线状强回声,底部形状不太规则;另外,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看,疙瘩周围只有一点点血流信号。综合这些情况,超声提示这是个良性的实心疙瘩,再结合王利国的症状,医生判断大概率是“单发性毛发上皮瘤”。

  可能有人要问了:啥是毛发上皮瘤?为啥高频超声能查出它来?很多人没听过这个病,其实它就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瘤,就是容易跟粉刺、闭口弄混。这种瘤是从皮肤里的“多功能基底细胞”长出来的,会往毛发的结构方向发展。单发性的这种瘤,各个年纪都可能长,20到30岁的人最容易得,而且80%以上都长在脸上,尤其爱长在鼻子和嘴唇之间的沟沟附近,大小通常就5毫米左右,大多没啥不舒服的感觉。

  从医学上看,毛发上皮瘤在显微镜下有个明显特点:肿瘤主要长在皮肤深层,由一种叫“基底细胞样细胞”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团中间会形成“角囊肿”,看起来像筛子或花边似的——这正是它和其他皮肤小疙瘩不一样的地方。而高频超声刚好能捕捉到这些特点带来的“信号”:虽说它没有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它”的表现,但“后面回声增强”是个重要线索,这跟肿瘤里面的角囊肿变了点性质有关;再加上这疙瘩大多长在皮肤深层、超声下显示“低回声”、周围血流少,医生结合这些信息,就能判断出来了。

  不过查清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知道接下来该咋治。王利国这疙瘩长在皮肤深层和皮下软组织里,位置比较深,超声已经查出了疙瘩的准确位置,外科医生就能提前规划好切口的大小和切多深,尽量不伤到周围好的皮肤,所以最后建议王利国需要做手术切除比较好。

  据了解,现在高频超声因为看得特别清楚,已经成了查皮肤表面、浅层小疙瘩的“好帮手”——不光能看清疙瘩的细节,帮医生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还能给出具体数据。第一师医院的医生也提醒大家:如果脸上或身上其他地方,长了长时间不消、还慢慢变大的小疙瘩或结节,别拖着,赶紧去医院,做专业检查弄清楚是啥,再对症处理。

  相关知识

  1、挤破能自愈吗?千万别挤!这可不是小事!一挤很容易引发感染、弄伤皮肤,还会让医生没法准确判断病情,反而添乱。

  2、会遗传吗?如果是“多发性”的毛发上皮瘤,就会遗传,而且规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简单说就是,要是父母有一方得这个病,孩子有一半的概率也会得。但像王利国这种“单发型”的,大多是偶尔出现的,一般没有家族遗传史。

  3、祛痘药膏有效吗?没用!甚至可能有害!比如维A酸类的祛痘药膏,可能会刺激毛囊长得不正常;水杨酸类的,则可能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让炎症扩散得更厉害。

专家简介

  (胡珺 唐映娟)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