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主干道”惊现99%狭窄!六旬老人被成功救治
“恢复得特别好,我们这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激!”近日,61岁的张辉(化名)紧握着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主任艾合买江·依米提和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主任卢辉的手说。出院半个月后,他特意和妻子王秀云(化名)回到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医生办公室,向曾经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这份跨越生死的情谊,要从一个多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护心战”说起。

突发胸痛 生命警报骤然拉响
时间追溯到9月的某天。张辉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锥刺般胸痛,瞬间大汗淋漓,疼痛甚至放射到肩背部。持续一小时的煎熬后,家人将他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然而,病情危重,当地医院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希望与恐惧交织,随后,张辉和家人来到第一师医院急诊科。随即,以“急性冠脉综合征”入住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
进一步检查让所有人心头一紧: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维系生命血液供应的“主干道”左主干及前降支竟然狭窄了99%!每一项诊断都预示着极高的死亡风险。
面对如此复杂且凶险的病情,张辉和家人的心悬在了半空,一度迫切希望能转往北京的大医院接受治疗。“当时觉得,去更大的医院可能更保险。”王秀云回忆道。
汇聚力量 多学科联手托举生命希望
心肌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第一师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陈劢在得知情况后说:“患者转院路途奔波,风险大,必须倾尽全院之力,为患者在家门口架起生命的桥梁。”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悄然打响。陈劢副院长立即组织胸腔外科、麻醉科、EICU、心脏介入团队等科室开展多学科(MDT)会诊,并力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知名专家黄定教授前来会诊,共同为张辉制定手术方案。
入院第三天,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后,手术开始了。由黄定教授主刀,陈劢副院长监台,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副主任梁晶星、主治医师刘忠杰协助,为张辉进行了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术,试图放置支架,但冠脉造影结果比第一次更严重,左主干及前降支开口及近中段弥漫性狭窄99%伴急性血栓形成,专家团队分析道,患者不适合做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只能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给予植入主动脉球囊反博术增加冠脉的灌注,旨在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为此,心血管病科团队邀请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援疆专家、副主任郑骏楠为患者会诊。郑骏楠副主任说,必须加大抗血小板抗凝力度,左主干及前降支开口及近中段急性血栓溶化后才能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建议半个月后再次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然而,救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入院第20天,当梁晶星副主任和刘忠杰医生第3次为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左主干及前降支开口及近中段急性血栓已经融化了,冠脉的血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具备了冠脉搭桥的条件。
峰回路转 “援疆专家”带来终极方案
就在张辉和家人感到彷徨无助之时,得知郑骏楠副主任医师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正在第一师医院执行援疆任务,并且已在这里成功开展了数十例“常温非体外循环冠状脉搭桥手术”!
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尖端技术,无需使用体外循环机,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正是处理张辉这种冠脉复杂病变的理想方案。
得知这个消息,张辉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当时胸腔外科的艾主任和郑专家跟我们说完治疗方案,我们就决定在第一师医院接受搭桥手术!我们相信第一师医院。”
六小时奋战 爱与技术在无影灯下交融
这是一场硬仗,更是对第一师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能力的终极考验。手术台上,郑骏楠副主任主刀,艾合买江·依米提主任带领团队紧密配合,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古昌剑、主治医师骆利霞,以及体外循环技术团队的田磊、彭深渠等人严密监护着张辉的各项生命体征,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无影灯下,专家团队历经整整6个小时,绕开99%狭窄的致命堵塞,凭借精湛技艺成功为张辉的心脏搭建起新的“生命桥”,顺利开展常温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术后,张辉被送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次日,病情恢复稳定,转回心血管病科监护病房。科室主任卢辉带领团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帮助他一天天康复。一周后,张辉各项指标稳定,顺利出院。
这场成功的救治,是第一师医院强大的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生动体现。从急诊快速响应,到危重症监护,从内外科联合诊疗,到援疆专家技术引入,再到麻醉、体外循环等平台的强力支撑,第一师医院用实力证明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服务。(黄叶叶)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