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南疆首例“绿色电生理”手术落地

南疆首例“绿色电生理”手术落地

2025-07-24 13:32:19 来源:中新网兵团

  近日,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在柔性帮扶下,成功为一名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全三维无射线射频消融术,仅用45分钟便根治困扰患者多年的顽疾。此次手术由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国内著名电生理专家蒋晨阳,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强,联合兵团第一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杜晶,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海刚、介入中心团队共同完成,标志着医院在“绿色电生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也为区域疑难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

  “心脏交通枢纽”手术风险高 柔性帮扶破解难题

  患者步先生(化名)因反复心悸、胸闷长达三年,多次就诊均被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每日超2万次)及阵发性室速。因病灶位于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结合部(AMC区域),且紧贴心外膜,多家医院评估后认为手术风险极高——AMC区域被称作心脏“交通枢纽”,解剖结构复杂,周围环绕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冠状动脉,常规导管难以抵达心外膜病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瓣膜损伤、心包填塞等致命并发症。

  面对挑战,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依托邵逸夫总院蒋晨阳团队远程指导并实地手术。团队结合患者心电图特征(QRS波宽达160ms且伴切迹),精准判断病灶深达心肌深层或特殊传导纤维,决定采用全三维无射线技术,规避传统X线透视下的辐射风险及操作局限。

  “心脏GPS”+“实时影像”精准导航 45分钟根治顽疾

  手术中,蒋晨阳、刘强团队联合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 Precision)与心腔内超声(ICE),全程零射线完成高难度操作:

  立体建模:通过导管采集数百个心腔内点位数据,实时重建心脏三维模型,精准标记AMC区域边界;

  精准避险:ICE实时显示瓣膜开合及心外膜粘连情况,避开血管与瓣膜直达心外膜病灶;

  靶点消融:术中标测导管捕捉到与心电图完全吻合的异常电信号,射频导管精准释放能量,45分钟内彻底消除病灶。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

  “多学科协作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类复杂手术需多学科紧密联动。”蒋晨阳说,“术前放射科、麻醉科联合评估病灶与周围结构;术中电生理医生与超声技师实时配合;术后护理团队定制康复方案,缺一不可。”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蒋晨阳团队的技术实力,更依托于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ICE设备及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柔性帮扶赋能基层 绿色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万例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但无射线技术普及率不足20%。刘强表示,随着三维标测系统与AI辅助技术的结合,无射线消融有望成为行业新标准,尤其惠及孕妇、青少年及对射线敏感人群。

  柔性帮扶作为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模式,已推动多项前沿技术在基层落地。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血管内科注入核心技术力量,也为区域复杂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家门口”的精准治疗选择。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介入中心主任茶春喜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邵逸夫总院的技术协作,一方面加快三维标测系统、ICE等先进设备的临床应用培训,提升本地医护团队独立开展复杂手术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及标准化诊疗流程,让更多疑难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省级专家团队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无射线绿色技术的本地化落地,将助力医院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心律失常诊疗新模式,为区域百姓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心血管健康保障。(赵博伟)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