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北疆空白!第十二师成功筛选出抗-30℃杏李
7月21日,在三坪农场一连,百亩新植果树枝叶茂盛,绿意盎然。这片果园承载着重大突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十二师农科所”)专家梁武军团队成功筛选出可耐受-30℃低温的杏李新品种。这标志着北疆地区首次拥有了能露天安全越冬、无需埋土的规模化种植果树。
“新疆北疆冬季严寒,桃、葡萄等传统果树不埋土难以存活。”十二师农科所新技术推广科科长梁武军站在长势喜人的果树旁介绍,“我们最大的突破是彻底省去了埋土环节,不再需要动用机械和人力进行秋季埋土、春季扒土,仅此一项,每亩地能节省成本约500元。”
梁武军身后的这片示范田已在十二师推广种植200余亩,是北疆首个规模化种植无需埋土即能抵御极寒的李属果树果园。
这项成果来之不易。天山北坡虽阳光充足、水果品质上乘,但冬季动辄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犹如一道“铁闸”,除少量需埋土的葡萄外,其他果树难以露天过冬。
十二师拥有4.26万亩林果,以葡萄、桃树为主,但高昂的埋土成本始终是果农的沉重负担——仅葡萄按行埋土的人工费,每亩就高达500元。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种植户曾因轻信虚假宣传,购入不抗寒的假苗木,辛苦经营多年的果园,一场寒流便毁于一旦。
“正是吃过亏,才更坚定了寻找真正耐寒品种的决心!”梁武军说,团队目标明确:选育能露天越冬的果树,支撑师域“亩产值超万元”的城郊高效农业发展计划。
自2017年起,依托科技项目,梁武军团队从国内外引进十余个抗寒果树品种进行严格筛选。2022年冬,北疆遭遇-34.3℃极端低温,历经三四年试验的品种中,唯有两个杏李品系成功挺过寒冬,团队多年的坚持终于结出抗寒硕果。
三坪农场一连副连长周强算了一笔经济账:“这杏李不仅抗寒免埋土,省人工省材料钱,而且产量高、效益好,果子口感特别甜。”去年定植的杏李已零星挂果,饱满的花芽预示明年即可迎来丰产,预计亩产可达800公斤。
杏李突破严寒只是起点。梁武军团队已在五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特色林果专家工作站,并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部研究中心特色林果首席科学家王力荣团队合作加速成果推广。同时,团队持续引进筛选葡萄、桃和抗寒杏李等新品种,致力于解决十二师葡萄、桃产业面临的品种抗性和技术瓶颈。
梁武军说:“十二师的林果产业正悄然变革。通过老品种改良升级与耐寒新品种的推广,未来五到十年,我们的果园面貌将焕然一新。这片无需埋土的杏李展现的盎然新绿,正是这场变革坚实的第一步。”(冯晓玲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