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尽最大努力服务患者——记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团队

尽最大努力服务患者——记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团队

2024-05-10 16:50:05 来源:中新网兵团

 

  在第一师医院,有着17名护士的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用专业知识守护着患者健康。

  日前,急诊科送来一名叫刘长如(化名)的脑挫裂伤患者,要立即手术,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责任护士马小霞立即做术前准备工作,突然,患者开始喷射状呕吐,马小霞被吐了一身一脸,顾不得擦拭,她立即查看患者瞳孔,发现患者一侧瞳孔开始散大。

  马小霞立即呼叫搭班护士,协助医生气管插管,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20分钟内将患者送往手术室后,才开始清洗脸上和身上的呕吐物。因为她深知:患者喷射状呕吐,一侧瞳孔散大,肯定脑疝了,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往手术室,为患者的生存争取最快的时间窗。 

  次日晨会,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马润丽又指导护理团队做好这名重症患者的气道、管道等方面管理,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目标血压控制。

  “责任意识,守护生命中枢”,不仅是神经外科的科训,更是这支优秀护理团队的职业操守。她们果断迅速、及时准确地处置患者,为医生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最宝贵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用有温度、有深度的专业服务,帮助患者度过一个个难关,让患者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刘长如的女儿说:“很多个深夜,我困得睁不开眼,但是护士们会每隔一小时进来测血压,查看父亲瞳孔和神志变化,有时来挂液体,有时帮父亲翻身,她们真的非常辛苦!”患者康复出院时,特意为护理团队送来一面锦旗,表达真诚的谢意。

  用心探索护理新模式

  神经外科收治的多为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团队对患者的关怀体现在每个细节之处:卧床患者翻身单的使用,翻身枕头的改进,气道廓清技术的推广,新型敷料的引进……

  从一次小小的尝试或改善开始,继而是一项项实用护理小技术推广,神经外科护理团队不断创新和探索护理新模式,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并将这些新想法形成规范,再运用于临床,由此形成一个持续改进过程。”第一师医院护理部主任何敏说,“护理工作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护理团队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总想着为患者多做一点,加速患者康复。”

  第一师医院护理部引入“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和责任制清单护理模式,根据每个科室的专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专业的护理。 

  繁忙的工作之余,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申报新技术新项目4项,参与院内科研项目2项。

  延伸服务消除患者后顾之忧

  前段时间,阿克苏市居民王成(化名)脑出血术后出院回家休养,当晚不小心将气管插管套管拔除,因出行不方便,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上预约了上门服务。

  “以为是随机指派护士,没想到是护士长来了,服务过程很满意。”第一师医院接到订单后,护理部根据王成的病情及所需服务项目,请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慧东、护士长马润丽立即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评估达到出诊标准后,随即准备置管用物,上门为患者评估气道开通情况,并行床边换药及健康指导。

  第一师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秀珍说,“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通了医疗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对于行动不便以及不愿意出门的人来说,可以在家享受上门护理服务,节省了去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非常方便。”

  “大家比较关注上门服务人员的护理水平。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的网约护士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有注册护士和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进入患者家中提供服务。”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燕介绍说。

  除了延伸“互联网+”服务,神经外科护理团队还在床旁向患者宣教。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和功说:“神经外科的患者病情较重,不能参加集体的宣教,我们的护理团队就到患者的床旁进行一对一宣教。”王和功主任还经常组织护理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护理团队健康宣教的能力,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文图/江珊 马润丽)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