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专家张晓辉:真情援疆 留下一批带不走的“肾斗士”
认识张晓辉的人都知道他是科里的大忙人,但即便“忙碌”是他的代名词,对待每一名患者又总是那么得用心、细心和关心。
“明天就可以出院,今后在门诊规律透析,注意内瘘随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恢复得还不错!”
肾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如果肾脏出了问题,人体就会“中毒”,后果不堪设想。第一师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援疆专家张晓辉就是一名“肾斗士”,为无数患者排忧解难。
真帮实扶,医者仁心担使命
无限循环做肾透析、跑遍全国各地医院备案苦等肾源、2015年终于等到合适肾源进行了肾移植。然而2022年开始,刘青鹏(化名)移植的肾又逐渐开始衰竭,原来他患有罕见的法布雷病,这是导致他肾衰竭反复的“元凶”。
2023年8月底,张晓辉了解到刘青鹏的病史后,对刘青鹏进行治疗。“该患者是第一师医院肾内科首次治疗罕见病法布雷病的病人,为南疆首例,这个技术的成功开展,让肾内科对罕见病相关肾病的疾病认识、临床鉴别诊断、治疗等有了进一步提高。”张晓辉说。
连续几次治疗后,刘青鹏病情稳定。这次医疗新技术的顺利开展,南疆首例,之后,张晓辉又创造出多个“第一”。
对于症状不同的患者,张晓辉合理诊断、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他时常说:“肾脏疾病较其他病种有特殊性,作为不可逆疾病,损伤的肾已无法再复原,但医生可以通过精准的治疗手段延缓病情发展,预防肾功能衰竭。病魔把一个人推向绝境,作为医生,就要努力把他们拉回来。”
第一师医院肾内科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和张晓辉的帮助下,建立了规范的血管通路治疗小组及护理小组,并与介入诊疗中心建立多学科协作,为终末期肾透析患者一体化解决血管通路问题,并建立紧急绿色通路介入处理,可做到“当日住院、当日手术、当日透析”。
快速融入,发挥优势显“神通”
曾达宇(化名)身患尿毒症,23岁的他还需要努力工作,如果每周3次往返医院血液透析,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腹膜透析置管术”。

但是,曾达宇恶心、呕吐、浮肿等尿毒症的症状依然明显,得知第一师医院肾内科有援疆专家后,慕名前来就诊。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你的腹膜透析管与网膜黏连严重,导致透析通路不通畅,透析效果很差。”张晓辉查看患者B超及CT检查结果后说。
病情加重,又得知需要重新置管,曾达宇内心五味杂陈,悲观感叹自己命运多舛。
张晓辉看出患者情绪低落,也明白他内心的苦楚,便告诉他:“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自动化腹膜透析方案’,晚上你在家睡一觉,透析就做完了,不影响白天工作。”
之后,张晓辉为患者实施了“低位两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重新置管术”,该技术为阿克苏地区首例。
张晓辉长期致力于急慢性肾脏疾病,难治性肾病的诊治和研究,尤其在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以及肾脏移植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阿克苏地区气候干燥,特别适合开展腹膜透析。”张晓辉说,第一师医院开展腹膜透析以来,规模逐步扩大,但是诊疗过程中还需不断规范和完善。
“张晓辉到任后,提出打造地区肾脏病一体化诊疗中心为目标,从腹膜透析医护团队建设、疾病数据收集、患者长期随访及腹膜透析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相继开展了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超声引导下腹膜透析穿刺置管术等一系列腹膜透析新技术,提高了我院腹膜透析团队的技术水平,填补了南疆地区多项技术空白。”肾内科黄汉红主任对张晓辉的业务能力赞叹有加。
结对帮带,尽职尽责当“老师”
张晓辉常说,“一直‘输血’不是长久之计,有‘造血干细胞’的存在,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鲜‘血液’。”
援疆一年多来,张晓辉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补短板、引技术、强科研。他手把手指导当地年轻医生手术操作,耐心传授经验和技术,定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针对本地多发病情况,他梳理要点制定实操和教学方案,开展手术探讨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医生的知识储备和诊疗技术。
“肾病是‘沉默的杀手’,很多症状不明确,张晓辉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抽丝剥茧寻找病因,使我受益匪浅。”在第一师医院肾内科医生郭振茂的眼中,“只要是为了救治患者,为了提升科室医护的诊疗水平,张晓辉老师永远随叫随到,像个超人。”
而张晓辉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搞不明白的生涩词汇或技术,张晓辉一解释,我们就全明白了。”
“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科里很多年轻医生悟性很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很值得。”张晓辉说。
“白衣执甲,千里迢迢,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来新疆。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用仁心之‘热’和技术之‘光’,为患者解除病痛,带去希望,挺有成就感。”张晓辉说,他一定不负众望,用心用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肾斗士”。(杨阳 江珊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