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五联融合”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五联融合”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

2025-10-24 17:52:06 来源:中新网兵团

  “我在这儿有护工24小时照料,待我像亲人一样。要是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隔壁的医生马上就来诊治,每天的饭菜还变着花样做,在这儿养老真挺好!”自8月28日入住以来,十三师红星一场医院养老院的老人胡云建对养老院的服务夸赞道。

  聚焦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三师新星市坚守锚定养老需求,创新探索多部门参与的“五联融合”社区养老工作模式,从医疗、文体、餐饮、助残、社会组织协作多维度发力,推动社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医养融合护健康 急救“一键通”守好生命防线

  “目前我们养老院有45张床位,今年完成升级改造后,硬件设施进一步提质。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平时老人身体不舒服,我们会联系门诊或住院部的医生为老人会诊、开展各类治疗服务。护士每日还会给老人测量血压等生命体征,帮助老人按摩等。”红星一场医院养老院负责人李晨阳向记者介绍道。

  师市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红星医共体深度融合,依托医共体打造全疆首个急救服务平台,还投入10万元为120名高龄独居老人等群体配发急救“一键通”,实现全天候就医咨询、紧急救护响应,为老年群体生命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同时,利用日间照料中心,定期调配中西医专家入驻,为老年人提供中医理疗、针灸、按摩等便民医疗服务。仅红星二场金色阳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已为辖区22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红星医院等三甲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日托服务惠及1万余人次。

  文体融合添活力 老年人“唱主角”绽放银发风采

  “我们平常腰疼、腿疼,都能在梁医生这儿做理疗。闲下来的时候,还能通过锻炼器械活动身体,最贴心的是,每周都有书法、绘画老师来教我们写字、画画。我在这儿练字一年半了,很有收获。”正在红星二场金色阳光日间照料中心练习书法的居民孟晓岚对记者说。

  为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师市民政局联合师市党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各团场(镇)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其中,“老军垦讲故事”活动累计举办13场次,让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口述历史中代代相传;开展各类老年人书法课堂、绘画展览30余场次,书法绘画爱好者以笔为媒,描绘幸福生活;举办专题文艺汇演、老年人文化讲座80余场次,让大家走上舞台展风采、走进课堂学知识。“部门搭台、老人唱戏”的模式成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动诠释,使得师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餐饮融合解民忧 100余万元升级助餐服务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日渐凸显。2024年以来,师市多方筹措资金100余万元,为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齐厨具等餐饮设施,夯实老年助餐服务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师市委托公益社会组织运营红星一场、红星二场日间照料中心,团场则通过减免水电暖、房租等费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助餐点市场生存能力。目前,红星一场、红星二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日均服务就餐人数达250余人次,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之忧。

  残健融合暖人心600余名老年残疾人享专属服务

  师市始终关注老年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将日间照料中心与残疾人联合会工作融合,打造残健融合服务点,以“看得见疾苦、解得了难题”的责任心,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

  截至目前,师市已开展老年残疾人康复训练、健身活动及残健融合文化服务32场次;组织老年残疾人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训7场次;惠及老年残疾人6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老年残疾人的生存生活能力,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社组融合强供给 社会组织化身养老“贴心管家”

  师市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慈善资源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服务格局。

  目前,师市社会慈善公益志愿者协会、红星阳光社工之家已分别承接红星一场、红星二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工作,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一站式”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娱乐、学习、健康等贴心服务,切实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红星二场金色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新建介绍,金色阳光家园包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团场残疾人融合点,团场老年人可以每天在这里娱乐健身、用餐,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切实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师市将持续深化“五联融合”模式,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和扩大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聚焦老年需求,共享发展成果。(王晓燕 王璇 龙奇 杨述平)

【编辑:袁晶】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