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古韵”在一五〇团扎根发展壮大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五〇团,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季,总能看到一些秦腔爱好者自发聚集在一起演唱秦腔,其乐融融。
秦腔发源于我国甘肃、陕西一带。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后来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宕昌、武威、岷县一带居民到新疆兵团创业、安家,将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带到了团场。
起初,这些居民也只是在逢年过节和老乡聚集在一起唱上几曲,过过戏瘾,随着团场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秦腔这一非遗传承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袁月林是1994年从甘肃宕昌移民到150团,现为该团17连的大棚种植户。
袁月林父母都很喜欢秦腔,兴致上来时就会唱上几曲,平时也经常带袁月林一起去看秦腔表演。潜移默化下,袁月林对秦腔表演产生了兴趣,他就悄悄观察父母的唱法,趁他们不在家,自己就模仿大人开始练习秦腔唱法,并坚持了下来。
“我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秦腔,平时也喜欢看戏曲频道,尤其是看到秦腔时,都会忍不住模仿上面的人物跟着唱上几曲,有时在大棚干活休息时都会唱上几嗓子。”袁月林笑着说。
袁月林除了在唱功上有一定的造诣外,他还用心的学习各种乐器的打击方法。
袁月林说:“这个秦腔光会唱也不行啊,还需要乐器配合,这个于是,我请教会秦腔乐器的老师,还从网上找到秦腔乐器打击的视频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找到的实物开始练习。”
在老师的认真教授和自己的刻苦学习,袁月林不但对秦腔乐器打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更加的精通,逐渐从一名戏曲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的秦腔表演者。
每当农闲时,袁月林和秦腔爱好者们从外面租赁服装、道具和乐器在一起切磋技艺,并组织成立驼铃秦腔队,被推举为队长。
“当时大家选我当队长,我很激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队伍带好。”袁月林说。
随着秦腔爱好者的增多,秦腔队的规模也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今天的三十多人,各种戏服、道具、乐器也在不断完善,袁月林就开始组织大家在团部广场和职工活动中心为居民表演秦腔,很受居民特别是老戏迷的欢迎。
随着驼铃秦腔队表演次数的增多,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团场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相关部门在职工活动中心专门为秦腔队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道具存放储藏室,方便了秦腔队员排练和演出。
袁月林说:“秦腔队走上正规后,我负责教唱和编排节目,为了能提高团队的技艺,我们还经常和周边团场地方的秦腔爱好者互相学习唱腔、动作、身段训练等要领技巧。”
如今,该团场每逢有大型活动都能看到秦腔队活跃的身影,秦腔队员们的《生死牌》、《四郎探母》、折子戏《二进宫》等经典戏曲点燃了本团和周边团场的老秦腔戏迷们的热情,演员们扎实的唱功让观众们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居民们看的兴起之时还不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场上场下气氛热烈,使团场居民近距离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让秦腔爱好者们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享受到传统文化盛宴。(欧阳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