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新春走基层)红红火火的社火幕后:是他们在守护传承

(新春走基层)红红火火的社火幕后:是他们在守护传承

2025-01-17 19:23:37 来源:中新网兵团

  “这里再贴上一副对联,这个旱船就完成了。”“现在就差桃子了,把那个大寿桃往花篮里一放,走到哪就能把我们西山农牧场烽火台桃园宣传到哪……”

  1月15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的社火队成员们热热闹闹地忙活着,一边准备道具,一边憧憬着红红火火的社火展演。

  一年一度的社火即将紧锣密鼓地开展,几位默默奉献的职工群众是主力军。他们来自甘肃省秦安县,有60后的丁长应、李多锁、杨尚城,70后的王富红、张贵富,80后的靳小杰、范海平……虽然他们离开故乡短则20年,长达40多年,但自小在老家耍社火,每年腊月到正月,腊花舞、打台鼓、高台、高跷等多种社火形式,那熟悉的音乐节奏和精彩的表演场景,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深处。

  2016年,他们在西山农牧场自发组织了第一场社火表演,取得了成功。自此以后,他们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60人壮大到130人。

  一进入腊月,这支春夏秋三季忙于桃园农作的主力军,就积极投入到社火的准备工作当中。

  王富红主动承担起制作旱船的工作。他将采购的、自带的材料一一规整好,开始制作旱船,先用檩条扎制船骨,再安装部件,最后将灯笼、彩带、彩花等一一挂上去,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做出了一只既结实又漂亮的旱船。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大家纷纷化身能工巧匠,拿起胶棒、针线、扎带、铁丝,把往年破损的道具,能粘贴的粘贴、需缝补的缝补,憨态可掬的小驴子、扎红绸带的旱船桨,焕然新生的出现在他们手中。

  一副扁担,左右各挑一个箱子,这就是货郎担了。丁长应说:“这个货郎担现在很多娃娃都不认识了,它是过去我们老家最早的商业模式,人多地少的地方,许多人就靠挑着货郎担,担起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它承载着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温暖记忆。

  挑起货郎担,丁长应遗憾还缺个拨浪鼓:“再有个拨浪鼓,挑着担一边有节奏地走着,一边转动拨浪鼓,发出清脆的鼓声招揽顾客,就能真实再现货郎走在路上的场景了。”

  回忆起小时候耍社火的场景,李多锁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时候过年,我们5点吃了晚饭就跑去耍灯火,我们那里把社火叫灯火,人家安排让耍龙就耍龙,让舞狮就舞狮,一直耍到第二天天亮,可高兴了!”

  “一到年下就想耍社火,不耍社火,感觉过年都没年味,不像年了。”张贵富说。

  “有一年我们村举办了一次非常盛大的社火,我跟着参加了,就是那一次,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一辈子也难忘。”80后的靳小杰说道。

  “可惜现在了解、喜欢社火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真担心将来等我们这一代掌握社火技艺的60后逐渐退出表演队伍后,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的文化就失传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心底深处的那份失落和担忧。

  如今,在第二故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使者,用执著和坚守,用热爱和行动,主动承担起坚守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使命责任,为兵团文化再添瑰宝,守护民族文化记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王卢俊茹)

【编辑:袁晶】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