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首例心脏三尖瓣下移畸形修复术成功实施
11月18日清晨,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监护病房的玻璃窗上,阳光拓下暖融融的光斑。62岁的季书民(化名)半靠在病床上,正对着手机视频给家人报平安,声音洪亮得不像刚闯过生死关。“胸闷气短的老毛病缠了我整整10年,现在吸口气都觉得通透!”他轻轻拍了拍胸口的纱布,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谁能想到,这位连翻身都费劲的老人,如今能自如说笑。改变他命运的,是南疆医疗史上首例三尖瓣下移畸形修复术——这场手术不仅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更一举填补了南疆地区在此类复杂心脏瓣膜手术领域的空白。
“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恢复情况比预期还好。”查房时,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副主任、援疆专家郑骏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此刻的安稳,源于11月7日那场长达5小时的手术。
时间倒回术后第一天,季书民刚从EICU转出,意识还未完全清醒,就拉着护士的衣角喃喃道:“谢谢你们,为我做出的努力。”而这份坚持,从他入院那天就已注定。11月初,被胸闷气短折磨到无法下床的季书民,在家人陪伴下紧急就医,接诊的心血管监护病房医生刘宁当即察觉到病情棘手,第一时间汇报给心血管监护病房主任卢辉。

“患者是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伴关闭不全(重度),他发现这个疾病已经有近10年了,另外他还有因几十年的吸烟史导致的严重的肺气肿,以及合并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等多种疾病,病情重、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治疗风险高。”卢辉主任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但我们不能推,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她立刻邀请医务科、胸腔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监护病房(EICU)、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MDT),结合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
针对患者的病情,郑骏楠第一时间向后方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进行了汇报,马量主任立刻决定派出以科室副主任赵海格主任医师为核心的柔性援疆团队赴阿克苏进行技术支持。
11月7日,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赵海格主任医师、麻醉科副主任王奎荣主任医师和手术室主管护师孙幼梦来第一师医院进行为期两天的柔性援疆,与郑骏楠副主任、第一师医院胸腔外科主任艾合买江·依米提、邓伟医生,在气管插管全麻+低温体外循环的方式下,为季书民实施了5小时的三尖瓣下移畸形修复术。
手术台上,低温体外循环机规律地运转着,赵海格主任医师与郑骏楠副主任、艾合买江·依米提主任紧密配合,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里精准修复畸形瓣膜;麻醉师唐丽、骆利侠紧盯着监护仪,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体外循环技师田磊、何金洪随时跟随主刀医生的要求调整参数。“瓣膜位置对齐了”“出血量正常”……随着术后食道超声提示:“三尖瓣修复后结构、功能正常,仅有微量反流,房化右心室得到有效折叠”,标志着这台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
这场手术的难度,远超想象。季书民2018年就被确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因恐惧拒绝手术,导致病情持续恶化。“以前这种复杂心脏手术,患者得千里迢迢转去内地,光路上的风险就不敢想。”艾合买江·依米提主任感慨道,“现在援疆专家把优质的医疗技术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援疆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援疆专家郑骏楠说,手术中,他特意放慢操作节奏,每一步都给同台的医生讲解:“这里要避开传导束,力度轻一点”“缝合时要注意瓣膜张力”。从术前方案设计到术后并发症预防,每一个环节都成了“实战教学课”。
如今,季书民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不日即可出院。
这场手术,早已超越了治疗本身的意义,成为照亮边疆医疗发展的一束光。“它不仅标志着南疆复杂心脏外科技术与内地精准接轨,更是援疆医疗‘传帮带’的真实写照——我们既为生命续航,更给边疆留技。”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说。
阳光漫过季书民的病床,他望着窗外的蓝天露出笑容。而医生办公室里,郑骏楠副主任正和医生们围着手术视频复盘,白板上写满了下一步的培训计划、手术方案。援疆的步履从未停歇,技术的火种已然燎原,在这片热忱的南疆大地上,更多“心”的希望正破土而出,向阳而生。(周玲玲)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