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团分院:用医者仁心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护士,我感冒发烧,该挂哪个科?”“跟我来,我带您去内科!”
在第一师医院医共体一团分院的门诊大厅,这样的双语对话每天都在上演。导诊护士吐汗·阿不力孜流利切换着国家通用语言和维吾尔语,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患者的“暖心桥梁”。
一团分院服务人口约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比约26%。近年来,医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持续为患者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又到冬季取暖时节,一团金银川镇26连居民热孜古丽(化名)回忆起去年惊心动魄的一夜,至今仍感激一团分院将他们一家四口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中抢救回来。
去年2月20日深夜,热孜古丽一家使用煤炉取暖,睡至半夜,她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胸闷心慌、四肢无力,身边的孩子也已意识不清。察觉异常后,她急忙求助邻居,一家人被紧急送往一团分院抢救。
入院急查血液生化指标显示,患者的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高达28.9%(正常值不超过1.5%),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医院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带班领导及抢救小组全员到位投入救治。次日上午,热孜古丽一家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去年3月13日上午10点,一名维吾尔族患者因心慌、胸闷到一团分院内科就诊。值班医生林顺新迅速为患者完成床旁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心房扑动”。内科主任徐金子与总院下沉专家秦顺霞结合心电图及心脏查体结果,快速明确诊断,立即予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药物治疗。随着相关检查完善和治疗推进,当日下午16点,患者心律成功转复正常。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一团分院不断上演。亲情般的关怀,如冬日里一杯暖茶,让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慰藉与安宁。
“看病远”曾是困扰当地群众的难题。为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医院组建了9支由总院下沉专家和科室骨干牵头的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前往5个少数民族连队和新皇宫社区开展健康义诊、体检与宣教活动。便携式诊疗设备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基础检查,云HIS系统则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远”的难题。近年来,一团分院累计开展健康宣教50余场,义诊30次,惠及群众超1000人次,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去年7月,家住新皇宫社区的15岁女孩阿依古扎丽(化名)因车祸导致下颌及左下肢骨折。出院后因行动不便未能及时复诊。在一次巡回医疗中,志愿服务队成员、总院口腔科下沉专家李小红医生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上门进行术后随访,李小红医生仔细观察患者受伤部位有无红肿、破溃,详细了解患者健康状况,随后为患者进行换药、拆线。
一团分院还积极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共建,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帮扶与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一次次听诊,传递的是“共护生命”的责任;一张张笑脸,见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这颗扎根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健康种子”,正绽放出更加繁茂的团结之花。因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今年,一团分院被第一师阿拉尔市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杨阳 江珊)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