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5-11-18 20:38:45 来源:中新网兵团

  兵团第一师医院是1950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休养连中诞生的“红色医院”,红色基因已融入医院血脉、铸入院魂。

  正是医院先辈在战争年代拼尽全力守护的这抹红色,解放军医院成为了如今第一师医院人的精神内核。“医院将发扬解放军医院好传统融入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传承‘严谨、创新、厚德、自强’的院训,进一步激发新一代医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医院党委书记王志强说。

  遗传密码:红色底蕴中的传承与发展

  建院之初,医院工作人员既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者。他们秉持“预防为主、勤俭办院”方针,一边守护部队官兵与驻地各族群众健康,一边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1950年开荒种地430亩,盖草把房46间,医院在沙漠戈壁中稳稳扎根。

  物资匮乏的岁月里,药品与设备的短缺从未阻挡医者的坚守。药房自主加工脱脂棉、配制健胃药,将短缺的物资用至极致。1957年,修复报废蒸馏器并改进滤过器,使液体滤过效率从每小时8000毫升跃升至5万毫升;70年代,妇产科成功为患者摘除重达20公斤的卵巢囊肿,外科开展的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药房自制自动洗瓶器、蒸馏水冲水器等设备,配制10余种中草药针剂;1983年,研发大型输液灌装机;1991年,成功设计大输液生产装置及计算机控制系统。一代代医者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医院发展积攒着力量。IV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因涉及重要血管切除重建,长期被视为“皇冠上的明珠”,2025年8月6日,中组部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二期)“组团式”援疆专家领队,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成功开展此例手术,标志着医院普外科技术能力实现跨越式突破,也充分彰显了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在推动边疆医疗水平提升中的关键作用。

  75年,医院从“三五九旅”休养连,发展成集医教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谱写了一部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用初心和坚守书写的“生命答卷”。

  党建领航:红色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医院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路径。

  医院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业务检验党建”,将党建工作融入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等各环节,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以党建促医疗服务提质。医院开展“党建﹢优质服务”行动,推动党支部牵头优化就医流程,推出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全院一张床”等举措,让群众就医更方便。医院作为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紧急医疗救援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救援中冲锋在前。

  以党建促学科能力提升。医院各党支部主动进行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医院相继获评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医院作为南疆急危重症救治核心枢纽的地位。近年来,医院拓展新业务、新技术380项,其中230项达到新疆、南疆先进水平,占比高达60%。截至目前,医院共获得兵团、师市科技进步奖150项,发表学术论文830余篇,2022年荣获“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医院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点燃信仰之火

  2024年10月11日,第一师医院组织退休老同志们、共青团员和志愿者们参观新建成不久的院史馆。在99岁离休干部马玉梁的娓娓叙述中,共青团员和志愿者们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第一师医院院史馆这个红色记忆珍藏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讲好每一个老前辈故事,就是在参观者心中播下一粒红色的种子。为此,医院组建讲解团队,把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传播出去,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将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建院75周年之际,医院官微精心策划系列宣传:“75周年·再回首”“75周年·我与医院共成长”“75周年·医者传承”栏目串联历史与当下,让员工感受到医院红色历史的厚重,增强对医院的归属感,医学人文的精神就这样代代传承;国庆节推出的《我们的第一师医院》《我和我的祖国:初心如磐“医”心不变》稿件,通过文献考证、亲历者采访、影像比对,以时间轴全景呈现发展历程,单篇阅读量高达9419人次,成为各族群众了解医院的重要窗口,凝聚起全院职工的历史自豪感。

  守正创新:红色文化浸润发展内核

  今年10月13日,医院对73名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医院党委书记王志强以时间为轴,生动讲述了新疆发展史、兵团发展史及第一师医院发展史,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回顾医院砥砺奋进的历程,深刻阐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内涵。鼓励青年医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医院发展大局。他寄语新职工:“要践行‘一脚踏进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的理念,扛起‘新时代戍边人’的责任使命,以百姓心中‘解放军医院’的标准,严格自我要求,坚守底线、精进技艺、优化服务,让青春在医卫戍边事业中绽放光彩。”

  医院以红色文化厚植医学人文,通过宣传“中国好医生”“最美医生”等先进典型,用身边榜样传递职业力量;官微“75周年·我与医院共成长”栏目中,30多位医者讲述医患故事,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情绪价值,这些医患之间的故事,让医务工作者更有职业成就感,荣誉感,把对医学的热爱转化为患者服务的动,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和医院尊重和关爱患者的氛围。让医学人文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脚。

  镌刻记忆:红色信物传承精神血脉

  2025年医院设计了建院75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意义非凡:正面以1950年三五九旅休养连的剪影为底,“75”数字与胡杨枝叶相映,象征医院在边疆的蓬勃发展;橄榄枝寓意救死扶伤使命,立体LOGO中的十字标识象征“红十字”是“人道主义救助”“救死扶伤”的标志。有的职工将纪念章郑重地别在白大褂上,有的职工把纪念章珍藏,有的职工给亲朋好友介绍纪念章的意义,小小纪念章凝聚了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是医院可触可及的文化符号,成为全院职工“精神信物”,职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愈发强烈。

  医院定制的红色文创挎包承载着红色记忆,正面印着医院LOGO与“老百姓信赖的解放军医院”字样,记录院史,传承文化,礼赞成就,激发奋进力量,背面是王震将军“生在井岗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诗句,直观展现医院“来自老百姓、服务老百姓”的办院宗旨和红色根脉,成为对外宣传、交流的文化载体,手提袋既实用又鲜活,让红色底蕴与为民初心深入人心,显著提升了品牌认知度。

  无人文不医疗,文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魂与根。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第一师医院守红色魂、扎文化根,以红色基因滋养医学人文,让救死扶伤的事业在边疆大地上更有温度、更具力量。(杨阳 江珊 胡珺 黄叶叶 周玲玲)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