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家!落地第一师医院
近日,一场承载着东西部医疗协作,深度彰显智慧医疗创新高度的启动仪式在第一师医院举行。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智能AI影像诊断大模型,在此顺利完成部署并正式启用。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让第一师医院成为新疆首家引入该尖端技术的医疗机构,更标志着新疆急性主动脉疾病诊疗正式迈入“AI赋能、极速诊断”的新时代,为科技援疆、健康援疆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启动仪式现场,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严路,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产业就业组副组长、阿克苏地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力,第一师阿拉尔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庞雄,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教授,第一师医院党委书记王志强,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共同上台按下启动键。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医院、师市部分团场医院代表受邀参会,见证这一惠及边疆各族群众的历史时刻,共同感受科技为边疆医疗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AI破局:从“生死时速”到“精准护航”,改写急性重症诊疗格局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领域的‘致命杀手’,24小时内若未能及时确诊并干预,死亡率高达30%,每一分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危及生命。”张鸿坤在仪式上深刻剖析疾病凶险性,同时揭开了AI大模型的“硬核实力”——依托常规平扫CT影像,该模型可在短短几秒内完成主动脉及其血管腔的精准勾画,清晰识别血管壁结构异常,精准锁定夹层动脉瘤等病变。这一技术突破,将传统诊断流程所需的数小时压缩至2小时内,从根本上解决了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耗时长、难度大、易误诊漏诊”的痛点,为重症患者抢出“黄金救治时间”,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与抢救成功率。
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边疆,这项技术的落地更具突破性意义。张鸿坤表示,AI大模型将打破“优质医疗经验依赖专家、优质诊断资源集中大城市”的局限,让基层医院得以直接共享顶尖医疗技术成果,为助力全疆主动脉疾病诊治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起到积极作用,推动构建“诊断-转运-救治”无缝衔接的快速响应体系,为边疆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援疆赋能:以科技为桥,深化东西部协作的“新疆实践”
“AAS智能AI影像诊断大模型的落地,既是浙江援疆指挥部推动医疗诊断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探索,更是科技援疆、智力援疆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科技创新赋能新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远价值。”严路在致辞中将这项技术成果置于东西部协作的战略视野下,深刻解读其多重意义。
他指出,多年来,浙江援疆始终聚焦新疆医疗事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以“智力+科技”双轮驱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边疆延伸。此次AI大模型的引入,不仅是医疗技术的“单向输出”,更是两地医疗协作从“输血”向“造血”的深度升级——通过技术赋能,为新疆培养本土化的智能医疗应用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技术创新形成长效机制。未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将持续加大对血管外科等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为新技术推广、人才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东西部医疗协作的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边疆受益:打通“最后一公里”,让AI技术走进基层、守护民生
“这不仅是人工智能与血管外科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更是智慧医疗扎根边疆、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王志强的话语,道出了技术落地的核心价值——以科技破解边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
新疆地广人稀,基层群众突发急重症时,前往大医院就诊往往面临“路途远、时间长”的困境,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恰恰“等不起、耗不得”。针对这一痛点,第一师医院已率先启动医共体联动机制,目前三团分院、五团分院的CT设备已完成AI模型接入,通过“平扫CT+AI初筛”的创新模式,基层医院可快速区分“需紧急手术的重症患者”与“普通就诊者”,实现“重症优先转诊、轻症有序诊疗”,真正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偏远团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城市同质的精准诊断服务。

此次全球首个AAS智能AI影像诊断大模型落地第一师医院,不仅填补了全疆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智能诊断领域的空白,更以科技为笔,书写了科技援疆、健康援疆的新答卷。它既是东西部医疗协作向“高精尖”领域延伸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新疆医疗卫生事业迈向“智慧化、精准化”的重要转折点。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推广与应用,必将有更多边疆群众受益于AI医疗的创新成果,为建设健康新疆、守护各族群众生命健康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力。(胡珺)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