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南疆首例全肺灌洗术实施

南疆首例全肺灌洗术实施

2025-09-11 10:32:39 来源:中新网兵团

  “术后呼吸终于顺畅了,就像卸下了胸口的大石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近日一大早,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月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查房时,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王明华(化名)向医护团队激动地表达感谢。这场历时2小时的“肺部清洁”手术,不仅清除了他肺泡内的异常脂蛋白物质,更标志着南疆首次掌握全肺灌洗术,填补区域内罕见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治疗空白。

  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肺病,其特征是肺泡内积聚大量富含磷脂蛋白样物质,如黏稠“糨糊”阻碍气体交换,引发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若未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在喀什务工的王明华辗转求医,终被第一师医院确诊,并找到了治疗的希望。

  “全肺灌洗术是目前治疗PAP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患者严重呼吸衰竭,必须尽快制定精准诊疗方案。”第一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援疆专家徐航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接诊王明华后高度重视,为确保治疗万无一失,她第一时间提请医务科统筹协调,迅速组建起由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中心、病理科等多科室组成的诊疗团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会诊机制。

  术前由医学影像中心、病理科对病情进行复核诊断,确保诊断精准;麻醉科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保障术中安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医疗团队则主导实施全肺灌洗术,为患者清除肺部“病灶”。

  “全肺灌洗术就像给肺部做‘物理大扫除’,通过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肺泡内的‘堵塞物’,但它远非简单的‘冲洗’,是一场在呼吸边缘的‘精细舞蹈’。其核心难度在于‘术中呼吸管理’,这对麻醉团队的精准插管、通气策略,以及对我们术者操作的速度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极限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患者氧合崩溃,危及生命。”徐月清副院长说,“多学科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从术前诊断、方案制定到术中操作、术后监护,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9月4日,手术如期开展。在全麻状态下,麻醉科副主任古昌剑率先为患者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精准隔离左右肺,为单侧肺灌洗创造条件。徐航娣主任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王晓玲、副主任廖波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对一侧肺进行通气,另一侧肺则进行大量生理盐水灌洗,直至洗出液由浑浊转为清澈。手术过程顺利,共灌洗出乳白色“牛奶样”液体近1万毫升。术中呼吸团队通过电子支气管镜实时观察肺部情况,严格控制灌洗流速与压力,全程规避肺损伤风险。

  术后,王明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24小时严密监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他胸闷、气急症状明显好转,呼吸衰竭得到有效纠正,于今天办理出院手续。

  全肺灌洗术不仅适用于肺泡蛋白沉积症,还适用于尘肺、吸入性肺炎等肺病的治疗。徐航娣主任提醒,长期接触粉尘,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影像学上的弥漫性肺病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阻止疾病进展,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目前,第一师医院已将全肺灌洗术纳入罕见肺病规范化治疗体系,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升级专业设备,持续提升技术水平,让更多南疆地区的肺病患者无需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内地同等水平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相关科普

  提到肺部疾病,大家可能先想到肺炎、哮喘,却很少听说“肺泡蛋白沉积症”。这是一种发病率仅约百万分之七的罕见病,但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不少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影响正常呼吸。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带大家认识这种“会让肺泡变‘糊’”的疾病。

  什么是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泡蛋白沉积症(简称PAP),简单讲就是肺泡里“积了不该积的东西”。正常情况下,肺泡表面会有一层帮助呼吸的“活性物质”,就像给肺泡涂了层“保护油”,用完后会被肺部的“清洁小能手”(肺泡巨噬细胞)及时清理。但PAP患者的“清洁小能手”失灵了,导致“活性物质”越积越多,慢慢变成黏稠的“脂蛋白糊”,把肺泡堵住,这就像肺泡被“糊了一层糨糊”,氧气进不去、二氧化碳出不来,患者会慢慢觉得呼吸越来越费劲,还可能伴有干咳、没力气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呼吸衰竭。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原发性PAP:最常见,和自身免疫有关这类占所有患者的90%左右,多发生在中青年身上,男女都有可能得,而且大多找不到明确的“触发因素”。核心问题出在免疫系统——患者体内会产生一种“抗GM-CSF抗体”,这种抗体会“攻击”帮助肺泡巨噬细胞工作的关键物质,导致“清洁小能手”彻底“罢工”,肺泡里的“脏东西”越积越多。

  继发性PAP:由其他疾病或外界因素诱发这类患者的肺泡“清洁功能”,是被其他问题“拖累”了。比如:长期接触粉尘(像矽尘、煤尘、金属粉尘),粉尘会直接损伤肺泡巨噬细胞;得了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被破坏,“清洁小能手”没了“靠山”;长期吃免疫抑制剂,也会抑制肺部的正常清洁功能。

  先天性PAP:极罕见,和基因有关这类患者从出生前就携带“问题基因”(比如SFTPB、SFTPC基因变异),导致肺泡无法正常合成或代谢“活性物质”,大多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发病,而且病情进展比较快。

  得了病能治吗?治疗和康复有办法

  核心治疗:全肺灌洗术——给肺泡“洗个澡”目前治疗PAP的首选方法是“全肺灌洗术”,简单说就是给堵塞的肺泡“彻底清洁”。手术时,医生会在全麻下给患者插一根“双腔支气管导管”,把左右肺分开,然后往单侧肺里注入37℃的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浸泡→冲洗→吸出”,把肺泡里的“脂蛋白糊”冲出来,直到流出的液体变清澈。

  就像给堵塞的“肺泡管道”疏通清洁,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会明显改善,很多人术后会说“终于能顺畅喘气了”。

  术后康复:做好这四点,巩固治疗效果练呼吸:术后1-2天就可以开始练“腹式呼吸”(用肚子发力呼吸)、“有效咳嗽”(把肺部残留的液体咳出来),后期用“肺活量计”锻炼,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帮肺部慢慢恢复扩张能力;

  调生活:术后3个月内别做剧烈运动、别干重活,避免肺部负担太重;戒烟戒酒,远离粉尘、烟雾等刺激环境;多吃鸡蛋、牛奶、瘦肉和新鲜蔬果,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免疫力;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要查胸部CT和肺功能,看看肺部恢复情况。部分患者数年后可能需要再做灌洗,具体听医生安排。

  疏心理:因为疾病罕见、治疗周期长,患者容易焦虑、抑郁。家属和医生要多和患者沟通,分享康复案例,帮患者建立信心。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干咳、越来越喘、总没力气”,别只当“小感冒”或“支气管炎”,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呼吸科就诊,早排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肺部健康。随着医学进步,现在不仅有全肺灌洗术,还有针对PAP的靶向治疗(比如GM-CSF替代治疗),未来会有更多治疗选择。只要科学应对,PAP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呼吸、生活。

专家简介

  (周玲玲)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