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三代青年的西部使命答卷——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侧记

三代青年的西部使命答卷——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侧记

2025-07-31 13:01:02 来源:中新网兵团

  中新网兵团新闻7月31日电(高楠)新疆喀什草湖的晨光里,23岁的任昌财目光如炬,这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指尖摩挲着出征授旗,仿佛触摸着三代青年跨越时空的接力棒。

  7月29日,“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戍边青春更出彩”2025-2026年度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出征仪式在草湖项目区举行,3018名新招募志愿者与数千名留疆前辈的故事在此交汇。当《到西部去》的旋律响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与纪录片《后浪》中“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呐喊共振,勾勒出当代青年与西部大地的精神契约。

  沙棘结果:从“拓荒者”到“深耕者”的使命传承

  “每一粒沙棘果,都记得十六年前的风沙。”2009年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70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扬深情回忆。

  2009年,他放弃公务员岗位奔赴第九师170团,在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的戈壁上,将沙棘从“唯一的绿色”培育成5.2万亩“绿色银行”。如今,他研发的智能化采收设备填补国内空白,60吨沙棘鲜果从巴克图口岸出口,让167户种植户年均收入从4.5万元跃升至14万元。

  这种“把荒滩变果园”的坚守,在邵书琴的十二年里同样清晰。2013年,这位广东姑娘背着行囊走进海拔3000米的托云牧场,从工会志愿者成长为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她笑着说,自己的孩子出生在兵团,户口页上“籍贯”一栏填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两位前辈的故事,在任昌财心中埋下种子。去年在和田县罕艾日克乡中心小学实习时,他教牧区孩子打武术、练篮球。“爷爷那代人用身体丈量戈壁,王军扬前辈用技术让沙棘结果,我要用体育让边疆孩子的笑容更灿烂。”他的教案里,除了篮球战术图,还画着沙棘林的简笔——那是他为孩子们设计的“民族团结游戏”道具。

  胡杨扎根:新青年的“双向奔赴”与价值重构

  “从洞庭湖畔到昆玉市,3000公里的距离,是青春坐标的校准。”中国人民大学应届毕业生杨婧瑶的发言,道出了新志愿者的共同心声。杨婧瑶即将赴第十四师昆玉市服务,她的“行李箱”里,装着陕北公学的校史手册——前辈们“在最艰苦的地方书写历史”的故事,成了她的精神罗盘。

  任昌财的选择里,藏着更具体的时代注脚。他在西部计划笔试中写下:“陕南的大山教会我坚韧,新疆的沙漠将给我舞台。”他放弃陕西培训机构的工作,带着高中教师资格证奔赴兵团。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参天树,做一棵固沙的红柳也很好。”任昌财在他的微信签名写道——“难走的路,都是变好的路”。

  这种选择,恰是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兵团党委组织部部长张文胜在讲话中强调的“把小我融入大我”。西部计划实施23年来,2.7万名志愿者如胡杨般扎根,近6800人服务期满后留下,其中120余人走上县处级以上岗位。

  薪火相传:精神谱系里的青春接力

  从“八千湘女上天山”到“西部计划志愿者”,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胡百精的讲话,在仪式现场掀起热潮。

  兵团精神,在接力中永恒: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走进185团,听军垦三代彭婉讲述“界碑就在房后头”的坚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农小林”们,在可克达拉的棉田里教孩子用粮食拼出“民族团结树”。

  仪式尾声,旗手接过服务队旗帜,《到西部去》的旋律再次响起。任昌财站在新志愿者队列里,目光闪动。远处,胡杨林在风中舒展枝叶,仿佛在重复那句誓言:“因为这个选择,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添壮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沙棘果、教学案、青春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长出属于这代人的答案。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