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成功救治高位断腿患者
近日,一场与死神的急速赛跑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上演。医院多学科团队精准协作,用4个半小时的极限手术,为一名高位断腿伤者重新“植”入生命的希望。
多学科团队提前待命
6月20日11时45分,沙雅县一棉纺厂工人艾某被机器绞伤,右腿自大腿根部高位离断,生命垂危,正由当地医院紧急转运而来。
“时间就是生命!”骨科一病区主任医师周刚和他的团队深知,对于高位离断而言,肢体缺血时间越长,肌肉坏死就越严重,再植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
“在病人来之前我们就准备了大量的人手,骨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周刚回忆道。
当救护车呼啸而至,车门打开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周刚倒吸一口凉气。离断位置接近腹股沟,整条腿的肌肉都面临缺血坏死的风险,手术难度极大,术后并发症足以致命。
没有丝毫迟疑,周刚和同事立刻冲上前,一人护住患者躯干,另一人则小心翼翼地抱起那条用冰块和纱布包裹的断腿。“病人一来,我抱着腿就冲进手术室!”画面定格了医者与死神赛跑的决心。
争分夺秒 医护团队协同作战
12时35分,艾某被推进手术室。为压缩手术时间,医护人员兵分两路,同步作战,周刚带领一组负责处理患者的躯干断端,进行清创、寻找并标记血管神经;骨科一病区主治医师张南宁则带领另一组处理离体的断肢。
张南宁介绍:“我们对断肢进行消毒、清创,对骨头进行测量、短缩,并对血管神经进行标记。”他强调,肢体短缩至关重要,如果保留过长,血管神经长度不够,吻合无法进行,手术注定失败。
手术台上,七名医生、数名护士和麻醉师默契配合,器械传递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紧张的气氛充斥整个手术室。清创、骨骼内固定、血管吻合……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快、准、稳。
“那天我们动作很快,不到1小时就把骨架搭起来了。”周刚说,“又过了1个小时,整个血管就通了。当我们看到远端肌肉由苍白变成红色时,我就觉得有希望了!”
血液重新灌流的瞬间,手术室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是决定性的胜利,意味着断腿“活”了过来。
“熊猫血”告急后的果敢抉择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高位离断伤必然伴随着大量出血。术前,医院已提前联系阿拉尔血站备血,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艾某是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
“当时只有400毫升,差得很远。”周刚说。手术中,患者出血量不断攀升,这些血很快输完,患者随时可能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危急关头,医院输血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阳性血进行抢救。
周刚说:“这个治疗方法以前不敢用,但近年来随着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严密监护和特定技术支持下是可行的。”这个果敢的决定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机。
与此同时,一场爱心接力在院内外迅速展开:医院发出献血倡议,本院医护人员率先响应;血站也向社会呼吁。一时间,爱心涌动,有的人专程从阿克苏赶来献血。最终,700多毫升宝贵的“熊猫血”被汇集起来,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闯过感染关 挺过生死劫
17时13分,历经4个半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断腿被成功接上,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术后第二天,艾某开始发高烧,伤口大量渗液,这是肌肉坏死后毒素被身体吸收的必然反应。“如果不通过手术清创,靠自身代谢的结局就是肝肾功能衰竭,这是最大的生命危险。”周刚说。
ICU和骨科团队紧密协作,制定精密的治疗方案。每隔2天,团队就为他进行一次清创手术,将坏死的肌肉组织彻底清除,减轻身体的代谢负担。经过三次清创手术,艾某的体温终于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艾某一天天好转。
医院各个科室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周刚和张南宁都认为,这次成功的救治不仅是对个人的救助,更是对整个医疗团队的激励,未来将继续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潘许 王芳芳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