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如既往的你】记第一师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杰
在黑白影像里练慧眼,在细微之处“抽丝剥茧”、识别病因,这是第一师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彭杰工作的日常。20余年来,他在一张张黑白胶片里默默耕耘,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为患者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让图像“开口说话”
影像世界展身手
2003年6月,彭杰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第一师医院参加工作,成了一名CT核磁科住院医师。从此,他与影像作伴,一直从事CT、磁共振、DR等相关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
从稚嫩学生到院内专家,彭杰用20年的时间钻研黑白影像中的“秘密”,让图像“开口说话”,诊断患者病情。
彭杰平均每天要完成50多份的CT、磁共振及DR报告审核诊断,且从未出现过误诊及漏诊病例。
彭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潜心钻研学术。获聘副主任医师以来,他共撰写论文6篇、专著一部;主持完成师级科研项目一项、院级科研项目一项;目前正在开展《大型肩袖撕裂关节镜下单排修补术后康复策略研究》兵团科研项目。

彭杰还走进课堂,参与塔里木大学医学生带教,参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带教。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参与举办三期兵团继续教育学习班,多次应邀参加阿拉尔市、新和县、沙雅县等医院举办的学术报告会。
自2020年6月开始,彭杰带领第一师医院影像中心团队连续23次参加兵团“新影力”读片大赛。在读片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既有郜莹莹、吕想等年资较高的诊断医生,也有陈林、韩秋萍等低年资规培医师。
20多年来,彭杰多次被评为“优秀医生”“优秀住培带教老师”“优秀基地教学主任”“先进工作者”。一个个荣誉,是彭杰潜心影像诊断的耀眼奖章,更是他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激励他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从普通医生成长为影像中心主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基地和影像诊断教研室主任。
新技术、新设备赋能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7月15日,一直胸闷、咳嗽的四团永宁镇十二连居民玉素普(化名)到医共体四团分院检查。拍完胸片后,医生通过远程影像技术,将其胸片传到第一师医院医共体一体化影像中心,请专家帮忙看“片子”。
彭杰登陆云医网读片后,确诊患者为支气管炎,明确了真正的病因,四团分院开展了对症治疗,患者顺利康复。
“现在通过远程影像技术,在团里就检查出了病因,再也不用东奔西跑,真的太方便了。”玉素普说。
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彭杰与时俱进,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2021年7月,第一师医院医共体建成了一体化影像中心,利用互联互通的现代数字化医疗设备和云平台技术,形成医共体影像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医共体一体化影像中心覆盖了一团至六团分院,织成了一张‘远程影像诊断网’,患者在分院就近拍片子检查,然后通过远程影像传到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由总院专家进行诊断。”彭杰介绍道。
2022年8月,影像中心又添置一高端医疗设备重器——进口1.5T超导型大孔径磁共振成像系统,开展磁共振ASL先进的成像技术。该设备的优点是噪音小,扫描更加清晰、精准,可定性反映出病灶特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某县患者赵女士就是1.5T超导型大孔径磁共振成像系统受益者。赵女士持续胸痛,在当地医院B超检查心脏正常,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也正常,但心电图检查提示异常,诊断不出具体病因。7月28日,赵女士来到一师医院诊治,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为心肌肥大,且局部纤维化,得益于精准的诊断,赵女士得到了临床及时的干预治疗。
彭杰说:“超导型大孔径磁共振成像系统带来的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影像中心业务水平,也为临床部分病变影像提供更广阔的可视空间,该系统新扩展了心脏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脑脊液循环流动成像、脑灌注成像磁共振ASL四大先进的成像技术。同时,超导型大孔径磁共振成像系统无辐射,不需注入造影剂,无副作用,方便孕妇和胎儿检查。”
未来,彭杰将进一步加强医技扫描及诊断医师的基础水平,对头部功能成像,心脏及脑部血管CT扫描,心脏磁共振功能成像等既往南疆片区影像诊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梯队,持续提升医学影像中心的诊断能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石继良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