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这五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回眸这五年丨沃野织锦绣 仓廪奏新声——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塔里木河畔,金色麦浪翻涌;沙漠边缘,智能温棚林立。“十四五”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农业答卷:粮食单产连破纪录、智慧农机覆盖棉田……这片土地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绘出了一幅“粮棉安疆、产业兴疆”的壮美画卷。
科技助力筑牢粮安根基

6月23日,一团金银川镇的麦田里,兵团农业农村局专家组宣布的实收测产结果令人振奋:百亩方单产746.3公斤、千亩田736.6公斤、万亩片707.6公斤。第一师农科所党委副书记练文明感慨地说:“‘十四五’期间推进的‘百千万’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土地产能。”
科技赋能是第一师阿拉尔市粮食增产的“金钥匙”。今年6月,在七团玛滩镇示范田,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组对南疆“冬小麦+复播玉米”均衡高产“两吨粮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创建的冬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亩产达811.49公斤。这一突破性成果源于“缩行增株、主茎成穗”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第一师阿拉尔市复播玉米采用“密植调控”技术,平均亩产量提高30余公斤。“前茬麦、后茬玉米,周年亩产超2吨,这是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兵团方案’!”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段震宇充满信心地说。
2024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2万亩,同比增加11.4万亩;总产46.8万吨,同比增加5.3万吨,实现了面积与产量的“双增”。通过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丰收的田野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依靠。
智变棉链强产业根基
7月,塔里木河畔热浪袭人,棉花进入花铃期。在十团昌安镇十一连的棉田里,职工沈澎正借助手机APP远程开启滴灌系统。“如今不用跑到地头去开关阀门,水肥会自动输送到棉株根部。”他指着屏幕上的控制界面介绍道。
这套2023年由第一师阿拉尔市投资800万元建设的智慧农业系统,覆盖十团昌安镇6700亩棉田,田间密布的电磁阀与电动阀门,让“指尖管棉”成为现实。该团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员艾根江·阿布都介绍:“智慧农业系统统一调控水肥,亩产可提升50至80公斤。这些得益于过去五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在智慧化耕种的投入。”
这片棉田的丰收密码,始于田管期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2020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开始推广北斗卫星导航春耕春播技术。5年后,第一师阿拉尔市200余万亩棉田全面实现了该技术播种。2025年4月,第一师阿拉尔市采用播种机精准铺设地膜与滴灌带、“干播湿出”与“侧封土”技术,彻底打破了“靠天等墒”的困局。
依托品质优势,第一师阿拉尔市积极融入现代棉花流通体系。2025年1月,位于一团金银川镇的新疆金棉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专业仓储监管库”正式开库运营,公司所有籽棉收购加工、皮棉出入库及公检信息,均实时接入国家“棉花信息采集和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了从籽棉到皮棉的全程可追溯、规范化监管。
从智慧播种、精细田管到高效机采、顺畅交割,一条贯穿“种、管、收、加、销”全环节的现代化棉花产业链,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广袤的土地上清晰呈现。
特色产业奏响富民曲
七月骄阳似火,阿拉尔市古渡口水产养殖基地的塘面上波光粼粼,合作社理事长马春花站在塘边,看着又一笼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拉出水面,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每天都是日捕日销,一上岸就被抢空。这五年,合作社从五六吨产量到不断翻番,离不开政府和塔里木大学的支持。”马春花说。
如今,50吨的年稳定产量,加上近两年混养鱼类构建起的“立体粮仓”,让合作社的效益稳中有升。马春花信心满满地说:“这水里养的,就是咱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除近年在阿拉尔兴起的“沙漠海鲜”,另一张“红色名片”——红枣,五年来已成为第一师阿拉尔市特色林果业的基石。
“十四五”期间,第一师阿拉尔市已形成47万亩红枣、年产32万吨的规模。如今,红枣正经历“七十二变”的华丽蜕变。借助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第一师阿拉尔市已从传统干果拓展至枣仁派、巴旦木枣、无核枣等多元产品矩阵。
“十四五”的这五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奏响了一曲以“农业强、团场美、职工富”为旋律的乡村振兴交响乐,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安、乡村美”的壮丽画卷。(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