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尔市:“科技肥”把土地产值“叠”出新高度
如何让技术转化为作物增产、土地增效、职工增收的“科技肥”?今年,新疆阿拉尔市在春耕春播中再推耕地新技术、播种新模式,打出技术叠加“组合拳”,将昔日“沙窝地”变成了“聚宝盆”,使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农业发展,助农增收。
在十团昌安镇十连的棉田里,一台改装后的耙地机正以“行云流水”的姿态掠过大地。不同于传统农机留下的沟壑,这台农机装备了分流式平土框,所经之处土壤平整,虚土层控制在2厘米左右。
“这两厘米就是棉种的‘黄金温床’。”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下派组团工作人员王波蹲下身,抓起一把土细细揉搓,“过去联合整地机作业后,虚土层深浅不一,棉种出苗率波动大,现在配合干播湿出技术,3到5天就能齐刷刷出苗。”
一项技术的推广,需要反复实验。十团昌安镇去年作为示范点,在多个连队选取不同条件地块进行技术实验推广,结果显示,同等条件下每亩地棉花可增产20-30公斤。
十团昌安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艾根江·阿布都说:“平整的土壤为干播湿出技术创造了理想条件,去年用过的地块是苗齐、苗匀,长势、颜色都比较好,棉花产量较以往每亩也能增产30公斤左右。”
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的加持,北斗导航、干播湿出、侧封土等技术为棉花增产、提质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种植模式也在持续优化。棉花套种作为提升土地效益的有效措施,以往主要采用棉花与孜然的套种方式,而今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大胆创新,采取孜然套种棉花的模式,并在一些团镇推广。
走进十团昌安镇五连,广阔的田地孜然苗已破土而出,远远望去新绿显行,播种机正穿梭行间,进行着精准的棉花套种作业,这种精确作业的实现,得益于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新疆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学亮说:“这就好比给土地装上了‘GPS’。我们能够在同一张膜上实现八行孜然与四行棉花的立体种植,播种机每前进一公里,误差几乎不会超过两厘米。”
这种“一膜双作”的套种模式,通过北斗导航实现了作物空间的最大化。孜然苗期为棉花挡风固土,减少病虫害;6月孜然收获后,棉株获得充足光照,单株结铃数增加3-5个,从而实现行数减少,产量不降。
十团昌安镇党委副书记、团长何顺红算了一笔账:“去年试验田每亩孜然能达到120公斤左右、棉花也能达到450公斤左右,一亩地的产值可达7000元左右,大大增加了职工群众的收益。”

分流式平土框划出的“地平线”、北斗导航织就的“经纬网”、套种模式创造的“立体田”……第一师阿拉尔市真正让科技扎根农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当地202万亩棉花全部实现套种模式,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推动科学技术与种植模式的交叉融合,为土地增产、团镇增效、职工增收打下坚实基础。(金付生 张康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