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沁春色 沃土绘新章——第十二师乡村振兴奏响春日协奏曲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大棚里,春天是甜的。一颗颗娇艳欲滴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中,甜香扑鼻,正是采摘好时节。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种植户姜仁杰已经带着工人们穿梭于21座温室间忙碌起来。这是姜仁杰扎根兵团的第十个春天。
2014年,这位“90后”青年辞去工作,带着全家人从辽宁丹东来到十二师三坪农场。当时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仅有几座大棚,种植品种单一,采摘季不过两个月。如今,50座温室大棚次第铺展,20余个国内外品种轮替生长,采摘期能从12月至次年6月。
“周末带孩子来采摘,既能尝到鲜果,又能赏田园春光。”乌鲁木齐市民陈燕一家穿梭于草莓丛中,尽情品尝着春日“莓”好时光。
“十二师农科所专家和农场农技员教我们错峰定植,现在每天采收量超过百公斤,旺季单日进账能达1万余元。”说起这份“甜蜜产业”,姜仁杰信心满满。
三坪农场草莓产业的蝶变,恰似十二师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十二师锚定农业强师目标,围绕“稳粮、增果、优畜、精蔬、创特色”发展主线,以“改革深化+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层级,实现农业提质、团场激活、职工创收。
作为首府重要副食品生产基地,十二师正以“农旅融合”为笔在乌昌核心区绘就新图景——大棚外孩童与芦花鸡、鸭子嬉戏,沃柑凤梨示范棚游人如织,创意墙绘变身打卡地标……这些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单元,如今化作“周末经济”的磁石,吸引着各地游客。
产业兴旺的春风,早已吹遍十二师全域。头屯河农场的葡萄架上,地理标志品牌加持的“紫色珍珠”正在抽芽;二二一团“三色”葡萄种植基地里,嫁接苗在吐鲁番的早春中舒展叶片,酝酿着“新疆第一春”的甜蜜;一〇四团鲜花小镇的温室中,君子兰、玫瑰与百合在物联网系统的精准调控下含苞待放……
从五一农场设施农业基地灿烂绽放的各色三角梅,到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的露地采摘园,再到西山农牧场梅花鹿养殖基地的产学研、亲子体验认养区,每个团场都在“一团一品一特”的布局中找准坐标,让“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十二师依托新疆九鼎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打通乌鲁木齐至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的3条商贸通道,通过数字贸易整合产业链,同步推进“疆果出疆”项目,拓展国内外市场,天润系列乳制品持续扩大香港市场份额。
在二二一团“一廊多园”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现场,电锯声与夯土声交织成奋进的节拍。二二一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湖南援疆干部廖晨晖指着初具雏形的“湘兵友谊长廊”说:“这条7.4平方公里的产业廊道,将串联起桑园、杏林、枣林和新建温室,形成特色农业集群。”
不远处,瀚东食品产业园的钢架厂房已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成为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展销于一体的产业枢纽;兵团文化广场上,工人们正在搭建的“复兴之路”主题雕塑,每一块构件都凝聚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正在十二师的实践中化作具体图景:
2024年,全师农业总产值突破26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5%,“稳粮、增果、优畜、精蔬、创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三产融合实现成效。
五一农场依托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打造的全域旅游环线,将露地采摘与生态康养有机结合;
三坪农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建设优质果蔬基地,通过设施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
二二二团运用植保无人机与膜下滴灌技术,在棉田上空勾勒出智慧农业的创新路径……
暮色渐浓时,姜仁杰的大棚亮起补光灯。智能温控系统将夜间温度精准维持在18摄氏度,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土壤数据在手机屏幕闪烁。十年前的他或许不曾想到,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会在自己手中与物联网、休闲经济发生奇妙反应。
而十二师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如这些沐浴在科技暖光中的草莓,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结出愈加丰硕的果实。遥望远方,在十二师的田野里,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正在铺展。(冯晓玲 郭蕾 杨继颖 王晓娟 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