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 兵团榜样丨刘学佛:一生情系兵团植棉事业
        翻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的种植史,刘学佛是众多植棉能手之一。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刘学佛为兵团棉花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垦事业开创伊始,党和国家提出要把兵团军垦农场建成新中国粮棉基地。当时,在高纬度的天山北麓种植棉花史无前例。1950年,作为开荒先遣班班长,刘学佛带着战士们走上了艰难的植棉之路。 在甘肃临泽长大的刘学佛对种地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只要多出力气,就能种好地,种棉花也一样。没想到干了一年,……【详情】
      兵团榜样丨孙龙珍:青春献边疆,生命铸忠魂
        在距离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不远处,有一座烈士陵园——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一书中,记录着1969年6月发生的一件大事——“6月10日,苏联军队侵入我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女职工孙龙珍,为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不幸牺牲。” 九师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外景(资料图片) 管述军 摄 革命烈士孙龙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1940年10月,孙龙珍出生在江苏省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一个贫……【详情】
      兵团榜样丨胡友才:弘扬和传承兵团精神,我义不容辞
        2月23日,87岁的胡友才来到驻石河子市某部队,为官兵们讲述军垦故事、老兵故事,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他说:“我要一直讲下去,讲到走不动为止。” 对于胡友才来说,这辈子只干了两件事: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义务宣传兵团精神。 1955年,胡友才从江苏省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来到石河子,成为第一代兵团人。“太荒凉了。那时就有顺口溜:远看白茫茫,近看乱石岗,一片盐碱滩,野草都不长。”在胡友才的记忆中,“房子”是靠双手挖出来的:在地上挖个……【详情】
      兵团榜样 | 金美丽:金色夕阳 格外美丽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啊呀勒,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时隔58年,今年75岁的金美丽依然清晰记得,在家第一次听到这首《边疆处处赛江南》时,歌曲中祖国西北边疆的多姿多彩给一个18岁上海姑娘带来的震撼。 1966年,18岁的金美丽为支援边疆建设,从上海市来到五师八十九团。她开过荒、造过田,先后担任团场幼儿园园长、中学校长、妇联主任,直到57岁退休,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里。 “刚来时条件比较艰苦,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详情】
      兵团榜样丨朱国利:像界碑一样扎根边境线
        2月24日天蒙蒙亮,朱国利起床喂完羊后,便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巡边工作。“每天的巡边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是马虎不得。”朱国利告诉记者,当好护边员的关键,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 2020年12月30日,朱国利和妻子王利在家中看电视。徐霆 摄 今年53岁的朱国利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三团乔老克哨所的一名护边员,“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是朱国利夫妇30多年如一日为国守边的真实写照。他们把家安在边境一线,把深沉的爱献给……【详情】
      兵团榜样丨徐春棠:一片芬芳润边疆
        每年6月,伊犁河谷的薰衣草开始进入盛花期,将大地晕染成一片紫色的花海。 徜徉在这片默默绽放了大半个世纪的花海中,人们总会想起一个人——“中国薰衣草之父”徐春棠。 四师七〇团伊帕尔汗薰衣草观光园里的徐春棠塑像(资料图片)。 1963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学校的徐春棠,来到农四师清水河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五团)园林连工作,自此,时年19岁的他便和薰衣草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当时,我国轻工业日化生产所使用的薰衣草精……【详情】
      兵团榜样丨王孟筠:像火花一样绚烂绽放
        她于病榻上,写下10多万字的日记,鼓励万千年轻人奋发向上;她自学成为蜂疗专家,用双手为无数病人解除痛苦——她,就是电影《生命的火花》、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中的原型王孟筠。作为无数军垦战士中的一员,王孟筠用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向人们展示了兵团人的坚毅果敢和对祖国的赤胆忠心,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王孟筠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52年,不满14岁的王孟筠得偿所愿,虚报岁数来到农六师八一农场(现六师一〇二……【详情】
      兵团榜样丨“塔河五姑娘”:将最好的青春献给兵团
        冬日的塔里木河归于沉寂,然而,在大河两岸的土地上,“塔河五姑娘”的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扎着乌黑的马尾辫,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这张《塔河五姑娘》的合照前,总有许多游客驻足。聆听着讲解员的动情讲述,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屯垦戍边的激情岁月。 “到新疆去,建设兵团!”兵团建立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等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兵团建设。其中,5位来……【详情】
      兵团榜样丨马殿英:情暖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畔的牛羊有多少,老马为牧民做的好事就有多少。”这个冬天,老马长眠在了他所热爱的这片热土,但他的名字一直被这里的人们惦念着。 “老马”名叫马殿英,1955年从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先后担任过十师警卫连副指导员、十师毛纺厂副厂长、北屯医院副院长。在当地,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老马”,其背后,是马殿英倾尽一生帮助牧民的一串串感人故事。 8月30日,马殿英的哈萨克族干女儿加娜尔·……【详情】
      兵团榜样丨沙海老兵: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因为一道特殊的命令,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征尘未洗又向荒原挺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把根深深扎在昆仑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2月5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里,讲解员夏天深情地向游客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把众人的思绪带回到沙海老兵们的英雄岁月。 1949年12月5日,四十七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接到命令:火速进军和田,赶在新年到……【详情】
      兵团榜样丨丁憬: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您走了,可是您的精神,已经融入可克达拉的每一寸土地。”伊犁垦区的诗人们这样缅怀他。 在绿如翡翠的城市可克达拉市,在朝气蓬勃的产业新高地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的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处处都是他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记。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场景、一句句话语,都深深烙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职工群众心里。 2016年11月16日,丁憬(左)在四师六十四团看望结对亲戚哈力木拉提·那司尔。朱……【详情】
      兵团榜样丨刘厚彬:昆仑山下“最美司法人”
        “职工群众对我的认可,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面对肯定和称赞,刘厚彬总是这样说。在他看来,身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只有努力把基本功练好,才能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2022年3月16日,刘厚彬(右)向群众讲解法律常识(资料图)。兵团党委政法委供图 今年36岁的刘厚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司法局皮山农场司法所所长,工作十余年来,他默默扎根基层,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当中。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详情】
      兵团榜样丨刘守仁:天山脚下的“羊院士”
        “刘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但他留下的科研精神一直激励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1月29日,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代蓉告诉记者。 代蓉口中的刘老师,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刘守仁院士是我国著名羊与羊毛学、绵羊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细毛羊之父”,他扎根边疆近70年,对我国绵羊育种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7月,21岁的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毕……【详情】
      兵团榜样丨卡小花·卡德尔: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五连,卡小花·卡德尔的大家庭可谓是家喻户晓,她的善心善举更是温暖着无数人的心。 来到卡小花·卡德尔的家里,一张“兵团最美家庭”的“全家福”十分引人注目。照片中,卡小花·卡德尔和丈夫坐在中间,身边围坐着男男女女12个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是老大和老二,长得最帅的是二儿子高春节……”卡小花·卡德尔指着照片中的孩子们,给记者逐一介绍道。 卡小花·卡德尔的12个孩子中,自己亲生……【详情】
      魏德友:用不变初心 筑不朽界碑
        1月1日,早晨8点,微亮的晨光还未唤醒沉睡的大地,位于边境线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显得格外宁静。 此时,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打开电灯,开始为升国旗作准备。没过多久,旭日初升,在屋外的旗杆前,魏德友的妻子刘景好拽紧绳索,魏德友奋力挥动右臂,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迎风展开。 魏德友说:“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这样的清晨,他们已经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爸妈,新年快乐,好想你们……”魏德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一大……【详情】
      兵团榜样丨金茂芳:光荣的女拖拉机手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二楼展厅,一辆年代感十足的苏联产“莫特斯”拖拉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曾经驾驶过的拖拉机,系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劳动的歌声漫山遍野,劳动的热情高又高,生产运动猛烈地开展,困难把我们吓不倒……”金茂芳居住在石河子市3小区,虽然已90岁高龄,如今仍能哼唱《戈壁滩上盖花园》,那是刻在军垦人骨子里的旋律。 1952年,新疆军区在山东省招收女兵,这让年仅19岁的金茂芳激动不已。“那时,我……【详情】
      兵团榜样 | 马军武:守国,就是守家
        隆冬时节,漫漫边境线上白雪皑皑。位于西北边陲的军武哨所,安静地嵌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几间平房的窗户里,透出柔和的灯光,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刚刚完成巡边回到家中。 屋内,暖意融融,窗外,大风呼啸。马军武坐在窗前的办公桌上填写值班登记表,把边境线上每天发生的事一一做好记录,升国旗、巡逻、查看水情、记笔记……36年来,无数个日子,几乎都重叠成一个模样。 阿拉克别克河,这条蜿蜒的河流是天然的国境线。1988年春,融雪性洪水肆虐,河岸在桑……【详情】
      兵团榜样 |卜现运:幸福源自奋斗 致富不忘群众
        “去年我养了600多头牛,收入不错,今年我还要增加投资,新建四五个圈舍,养1000头以上的纯种母牛。”1月8日,看着眼前的现代化养殖场,五师八十四团三连退休职工卜现运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若非额头上被岁月刻下的深深痕迹,很难让人相信,这位干劲十足的老人已年近八十。 卜现运生于河南省夏邑县,1963年随父母来到兵团。他为人踏实、勤奋肯干,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981年,团场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详情】
      兵团榜样丨姜万富:昆仑山上的“穷多克特”
        冬日里,坐落于黄浦江畔的瀛新园显得更加沉寂,闻名全国的“驴背上的医生”姜万富就长眠于此。 这位人们口口相传的“穷多克特”(维吾尔语,意为“大医生”“好医生”),从东海之滨辗转来到西部边疆,为守护各族群众健康奉献了毕生心血。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6年7月17日,这天,刚满17岁的姜万富告别家人,从繁华的上海踏上了前往祖国西北边陲的征程。“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西行的列车上,姜万富一路哼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彼时……【详情】
      兵团榜样丨李梦桃:情系牧民的“马背医生”
        在靠近中蒙边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大山深处,一直流传着“马背医生”李梦桃为哈萨克族牧民送医送药的故事。虽然已从钟爱的岗位上退休多年,然而,只要回忆起在牧场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李梦桃仍然感慨万千:“初到北塔山牧场,场部给我发了一匹马、一块毡子、一个药包和一根马鞭,带着这些家当,我开启了漫漫巡诊路……” 上世纪60年代,李梦桃响应国家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西北边陲,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兵团。常年坚守在缺医少药的北塔山牧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