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通西东 医疗援疆破解边疆复杂病例诊疗困局
“患者因先天性疾病‘舌淋巴管瘤+颌下脉管畸形’,经过多次检查及治疗,均未取得好的效果,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巨舌症’,目前上下牙无法闭合,严重影响咀嚼、吞咽功能以及发音,最后是美观……”近日,第一师医院口腔科内,看着长达20多页的患者病史介绍,口腔科副主任杨伟挠了挠头,面露难色。主任张宇军叹了口气,随即说道:“这个病例比较复杂,治疗难度很大。”一旁的口腔科援疆专家、副主任张绮当即提议:“要不联系我后方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三人一拍即合,张绮立刻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任李志勇,简要说明患者情况后,约定当日16时开展远程会诊。
因疾病,18岁的艾克旦·艾海提(化名)舌部和下颌部长有巨大的肿瘤,舌前段有散在黑褐色斑点及少许溃烂面,敏感度极高,无法承受冷热刺激;肿瘤严重影响吞咽功能且导致上下牙齿无法闭合,正常的28颗牙齿中,仅有最里侧两边的2颗大牙能发挥一点咀嚼功能,她平日只能进食流质软食;发音也因病情受到极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疾病导致下颌骨外形改变,所以下巴比较方、比较长,占了整个面部的一半大小。
杨伟副主任介绍,患者舌根部及咽壁软组织受压移位,导致口腔、咽腔通路狭窄,下颌骨及舌骨外形均出现改变,病情复杂且棘手。
远程会诊中心内,李志勇主任详细查阅了患者病史和历史检查结果,隔着屏幕向医疗团队询问关键问题后,给出了多套治疗建议及分步治疗方案。李志勇主任说,该患者病史较长且既往治疗复杂,加之舌与口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与风险。近2年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范围基本稳定,目前已符合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建议在手术前,先进行硬化剂治疗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为后续分期序列手术创造更安全的条件。此外,需告知患者,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
口腔科医疗团队随即根据专家意见,联系介入诊疗中心主任骆世兵共同查看患者CT片,最终确定治疗路径:先为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评估后对畸形动脉实施介入栓塞,对畸形静脉注入硬化剂治疗,从根源上改善舌相关问题;后续再根据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舌部分切除、颌下血管畸形肿瘤分期、分步切除等手术,优先逐步恢复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再考虑美观改善问题。
“后续手术才是治疗的难点。”张宇军坦言,患者从小经历多次手术和硬化剂注射,导致组织黏连严重,加之肿瘤巨大、血管走形复杂,不仅大幅增加了手术难度,术后还容易出现口底肿胀、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引发气管压迫窒息,危及生命。“因此每一步治疗及后续方案调整,团队都必须经过谨慎讨论。”
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资源的互通、生命的守护。它打破了地域医疗资源的壁垒,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内地顶尖医疗专家,为疑难病症患者开辟了“救命通道”——既可以通过远程会诊获得精准诊疗方案,也能根据需求对接后方医院专家赴边疆支援,更能通过绿色通道转至浙大附属医院接受治疗。这项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边疆医疗技术薄弱、疑难病症诊疗困难的痛点,回应了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用专业与担当守护着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凝聚了民族情谊、温暖了民心,真正成为惠及各族群众的民心工程。
专家介绍

兵团第一师医院口腔科主任,从事口腔医学临床工作3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先后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地进修。在阿克苏地区率先开展头皮冠状切口进路修复颌面颧部外伤骨折畸形,口腔领面部肿瘤根治术及应用各种组织瓣对术后组织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种植修复、即刻全口义齿修复等技术。

兵团第一师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兵团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兵团口腔医学会第一届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阿克苏地区医学会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会员。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颈部严重感染、涎腺肿瘤性疾病诊断及治疗,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口腔复杂种植修复,正畸-正颌联合修复治疗、各类复杂牙拔除等。

(胡珺)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