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庭到天山:益阳援疆,十年耕耘结硕果
从“红石榴·青年人才公寓”的拔地而起,到“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的震撼亮相;从万亩辣椒晒场的繁忙景象,到“红石榴·清溪课堂”的书声琅琅;从单向“输血”到双向“造血”,处处都凝聚着湖南益阳援疆工作队的心血与汗水。多年来,益阳援疆工作队一批又一批队员肩负使命,从洞庭之滨奔赴天山脚下,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湘疆情深的动人篇章。

铁军西进:十年薪火相传
“一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是每一位益阳援疆人的共同心声。2014年,益阳市与二二一团正式缔结对口援建关系,援疆工作进入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建立了“前方指挥部+后方保障组”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干部当先锋、单位作后盾、全社会参与”的援疆格局。
每批援疆工作队进驻前,都会接受系统的政治培训和业务指导;离任时,则通过“传帮带”确保工作无缝衔接。这种制度化的传承机制,保障了援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师徒结对”是益阳人才援疆的特色品牌。在医疗领域,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的“毛医生”医疗队与二二一团职工医院建立长期帮扶关系,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教育领域,援疆教师成立“红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援疆教师帮带本地骨干教师,推动师徒互学互助,带领团队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为团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多年来,全体益阳援疆干部人才在二二一团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他们中有牵头推进援疆项目,奔波于施工现场的专家;有带领团队改革教学模式,为团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的教师……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着湘疆友谊之花,为团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让“益阳力量”在兵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产业赋能:戈壁滩上长出“红金链”
七月的清晨,富鹏合作社负责人李鹏国手机响个不停。“长沙客户又要追加200箱无核白!”他笑着说。2024年,益阳援疆工作队通过益阳市总工会系统援销三色葡萄12万件,累计完成销售额480万元。
近年来,益阳援疆工作队大力实施“红石榴·疆品入湘”工程,搭建产销平台,打通了“疆品出疆”的销售渠道。二二一团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南,不仅解决了职工群众的销售难题,也让湖南的百姓品尝到了来自新疆的美味。
这种变化源自产业援疆模式的迭代——从早期单纯的厂房建设改造,发展到如今构建全产业链。
二二一团的万亩辣椒晒场是益阳援建的项目,每年都能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1100多个就业岗位,发放工资达2000万元。
益阳市坚持把产业援疆作为增强二二一团“造血”功能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益阳援疆工作队紧紧围绕团场的定位定向,紧盯特色产业建设,全方位提升二二一团的自我发展能力,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6亿元,为团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3月29日,十二师二二一团·吐鲁番市高昌区首届兵地融合杏花季活动在兵团文化广场精彩上演。摩托车越野比赛、魔术表演、湖南皮影戏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直呼过瘾。
来自五家渠市的游客温小芳兴奋地说:“今年的活动特别丰富,赏花、品美食、看表演,让人觉得既充实又放松。”
这种“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二二一团在短短两天时间,吸引了7万余名游客前来参加活动。而这背后,离不开“一廊多园”项目的高标准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涵盖了果园建设、湘兵友谊长廊等内容,集研学、餐饮、旅游、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现代化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为团场的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答卷:跨越山海的温暖接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庄严承诺,被益阳援疆干部人才用实际行动书写在了二二一团的土地上。多年来,益阳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团场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湖南温度”和“益阳真情”。
“每次来义诊,‘毛医生’不仅看病开方子,还在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仔细叮嘱村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们。”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果勒村“两委”开塞尔·阿西木说,在村里,凡是提起“毛医生”,村民们都竖大拇指。
“毛医生”是二二一团及周边村民们对援疆医生的亲切称呼。进疆以来,益阳援疆工作队争取计划外资金30万元,新建“毛医生”医疗援疆工作室和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改造提升了多个医疗科室。援疆医生们累计接诊病人2300余人次,实施手术70余台,手术成功率100%。除此之外,援疆医生还常态化前往连队(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村民们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大事,益阳援疆工作队对此高度重视,采用“组团式”帮扶模式,致力于提升团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
4月8日,益阳市赫山区龙洲小学、益阳师范附属小学、益阳市赫山区梓山湖学校等6所学校与十二师二二一团学校,签订《“红石榴”·“1+ 1”湘吐同心共建协议》,构建两地师生深度交往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长效机制。
文化设施升级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益阳市投入200万元对二二一团综合文化中心进行全面改造,这个始建于2009年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焕发新生机,成为集剧院、舞蹈室、文艺创作室、职工书屋、乒乓球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体综合体。文化中心还开辟了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阅读休息区,提供书报借阅、免费饮水、Wi-Fi等服务,成为职工群众学习充电、休闲娱乐的“温馨港湾”。
文化铸魂: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对话
“这个展馆我已经来过3次了,每次的体验感都很好。这次我带着女儿一起来,希望她能了解,建设新疆时先辈们的奉献与坚守。”4月29日,湘女代表刘玲玲再次来到“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参观时深有感触地说。
这个投入800万元建成的展馆,凝聚着益阳援疆四批工作队的心血。开馆以来,已有各类研学参观团队350余批次、2万余人次在此感受“八千湘女”的壮美史诗。5月13日,“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数字展馆正式上线。自此,游客朋友们只需通过手机平台,便能足不出户参观这一历史陈列,享受高质量的讲解服务。
2024年10月,新疆第一家素兰书屋落户二二一团。书屋精选了6000余册儿童文学书籍,还结合启动仪式组织开展了“湖南女作家边疆行”活动。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为团场青少年儿童举办文学讲座,她说书屋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湘疆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素兰书屋已成为团场新的文化地标,孩子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感受着文学的魅力。
非遗交流更显深度。今年春天,在益阳援疆工作队的协调下,湖南省6位皮影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飞越千里,在十二师二二一团、二二二团、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地开展了7场演出,为边疆群众献上了一场光影盛宴。
从第一批援疆干部踏上这片热土,到如今“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成为研学热门地点;从最初的单项物资援助,到如今的产业、民生、文化、智力全方位支援;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益阳市与二二一团共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二二一团实际、富有湖南特色的援疆之路。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但芙蓉与雪莲的相遇注定绽放最动人的芳华,未来的援疆之路将更加注重“精准滴灌”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统一,“单向援助”与“双向合作”相促进,在这片被汗水与希望浸润的土地上,湖南援疆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赵林洁 郭蕾 陈尚彪)